Month: May 2014

“走出自己的天空——都是有‘情’人”单身营

■ 前排右起为钱本祥、年会成年团契英文书记范素霞、成年团契会长廖春煌医生、本届筹委会主席曾冰兰和成年团契顾问万富元。   报道:通讯员   3月22至24日,年会成年团契假波德申卫理站举行第七届单身营,五十位营员中,有两位姐妹来自台湾。此届与往年不同,没有邀请讲员。   为促进营员之间的默契,筹委会预备了破冰游戏。当晚,男女分组讨论、列出双方的优缺点,学习了解及接纳自己。顾问万富元弟兄给大家三种色卡:黑卡(不重要)、红卡(很重要)和蓝卡(一般),以方便举卡表态。万弟兄风趣幽默,妙语解颐。他说,择偶的标准大家都有,只是男女有别;并从此分析男女仍单身的主因。   次日的主日信息由万弟兄分享,题目为“我是谁?”他表示,基督徒要审看自己的使命(罗1:16),惟有清楚个人身为神子民的身分,才能纠正错误,与真正的身分相符合(太5:13-16)。筹委会独具心裁的分组方式——从名卡上的香水味闻出同组人,让大家印象深刻。工作坊的内容是教导大家,在寻求配偶时,必须等待上帝的回答:可或不可,若需要等待,就要相信神会预备最好的。   在太阳努力烧烤大地的下午,大家全副军装,顶着帽子、撑伞,以沙滩装走向海边。海天一色,十分清亮。着救生衣者轮流玩水上香蕉船,挑战落水的快感;胆小者也可尝试御风逐浪的快感,观赏海景。他人就玩水上摩托车、在沙滩上拍照,或在树下纳凉、交流。看海后,当然要享受海鲜大餐!亮点在于晚上的“关关难过关关过”游戏项目:女生蒙眼,由男生引领闯关,犹如在婚姻中要携手面对难关,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   ■ 弟兄细心地引导姐妹们闯关。   第三天,万弟兄列出男孩追求女孩的必备素质中,以胆大心细为首,鼓励弟兄勇于表达。双方要了解彼此的需要,更要在生活的细节中用心体会,以避免摩擦与冲突。接着,众人在沉静中专心完成郭维平传道的测验,从这五种“爱之语”中,了解自己主要的爱语是哪一种:肯定的话、精心时刻、接受礼物、行动和身体接触。   营会即将落幕,大家开始畅谈参与营会的感言,稍后的水球比赛渐渐被交流活动取代,直至用餐时间。散会前,大伙互换联络方式。有者,就此别过;有者,到咖啡厅联谊后,才尽欢而散。

以赛亚事工培训学校课程——“EQ与生命更新”

  报道:邓志文   3月17至19日,年会以赛亚事工培训学校举办“EQ与生命更新”部分时间制课程,有一百二十二位出席者。导师是来自台北的王祈(师母)。她满有耐心、幽默地带领我们走过一趟内心探索之旅,课程深入浅出。   王老师说,除了IQ,EQ(情感智商,简称情商)一样重要。“E”来自英文Emotion(情感)一字,亦是E-motion,或“使之行动”之意。其实,一个人行动背后的巨大驱动力乃是“情绪”和“感觉”。人有倾向“趋吉避凶”的本能:人会很自然地追求幸福,躲避伤害;亲近慈爱者,远离仇恨者。   EQ能力的架构包括个人与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是自觉能力,能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与需要,使我们能善于处理与照顾自己的情绪,且在逆境中能控制冲动、延缓(刹那间的)满足。社会能力则关系到他人,能善解人意、察言观色。有了这两项能力,我们便能成功运用“自觉”、“自我管理”来照顾好自己,而“社会认知”的能力有助于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虽然我们尽力“追求与众人和睦”(来12:14),“愿意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也要怎样待人”(太7:12),但总是免不了冲突。我们要学习在冲突与差异的情况下,仔细听出并整合不同的智慧。面对冲突时不一定要坚持处理“对错”的问题。若我们愿意综合彼此的意见,有时会形成“集体智慧”,找出两全其美的方案。   然而,我们虽敬人一丈,也难以期望人会敬我们一尺。我们往往避不开难搞(不易相处)的人。此时,了解“水桶与杓子”的比喻大有帮助。我们心中都有一个“隐形水桶和一把杓子”。水桶满表示有信心和安全感;反之,就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不安、无助、焦躁。我们可以用杓子舀水给别人,一同升高我们的水位;亦可舀出别人的水,却也同时降低我们的水位。这比喻看来与物理学相反,但传递了富足与贫穷心态的信息。要塑造富足或贫穷的心态,选择在于我们!   人在每日生活中与情绪无法分割,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上帝造人有情绪,乃要赐给人一份奇妙礼物。情绪就如信号,能告诉我们真相的珍贵之礼。这真相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探索心深处,面对自己,并促使我们求主在我们的不足之处施恩,照亮我们心中的黑暗。“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让我们掌握EQ,迈向讨神喜悦,更新的生命。 Teach students how to measure best...

爱心勇士装备培训研讨会

■  黎博士讲解“教会牧养床边十诫及探访十二要”的核心内容。   报道:詹国慧   由年议会社会关怀部主办的爱心勇士装备培训研讨会,于3月1日上午九时至下午五时,假吉隆坡福建堂教育楼底楼举行,参与者近一百三十。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讲师黎宝华博士是主讲。首先,黎博士带领灵修项目;接着,社会关怀部主席周道惠弟兄致词。   莫会长在开幕礼上认为,此研讨会兼具理论与实际:专题一“民间宗教,如道教或佛教对生病的理解”和专题二“基督信仰,从圣经角度来看基督徒对生病的理解”都是理论;专题三“探访病人的装备——灵性与技巧”则是实际。他引用〈以弗所书〉2章8至9节,说成为爱心勇士是基督徒分享基督生命的流露。他也强调,“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约壹4:7-8);神就是爱,我们与爱的源头联系在一起,所以参与医院探访事工的人是“爱心勇士”。他鼓励探访者尝试以享受的心态去探访,改变以往赶时间的方式。   会上,黎博士提醒基督徒要了解其他宗教对疾病的各种阐释,因他们探访的对象主要信奉民间信仰。“专题二”论及生病的真相:“痛”是生理;“苦”是感受。“痛”会使病人产生负面思想,受尽病苦中的孤单、恐惧等滋味,因此须给病人宣泄的机会。圣经表明人得病是因亚当夏娃的罪,使耶和华咒诅大地。“专题三”说明灵性的痛最难医治,因此须用真正的同理心与病人沟通,鼓励及安慰他们,增加他们超越苦难的能力。   “专题四”为“教会牧养患病信徒的典范”:鼓励信徒学像耶稣般喜欢探访。探病要结合医生的医疗、祷告的力量与信徒生命的影响。祷告不仅能安慰病人,也可祈求圣灵医治(参雅5:15)。探访者态度要庄重,服装要端庄亮丽,可以亲切的方式向陌生对象报出自己的全名、职业等,而且每次谈话的内容必须一样。若对方是信徒,可先轻松聊天,拉近关系后,才一起祷告,也可读经,再认真地切入话题,最后才询问入院的缘由。  ■  参与者彼此交流、分享经验。   研讨会结束前,分组进行生命交流与经验分享、问答环节。看到许多人对医院探访事工如此热忱和见证四十三人报名成为爱心勇士,是筹备者最大的欣慰。   ■  所有参与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