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龄团契2017年第一次职员会议
4月10日早上十一时,年会乐龄团契在卫理大厦六楼进行会议,至中午十二时三十分散会。
4月10日早上十一时,年会乐龄团契在卫理大厦六楼进行会议,至中午十二时三十分散会。
4月9日晚上七时三十分,以赛亚事工培训学校在吉隆坡卫理公会举办第十九届结业礼。本届共有二十人结业,结业的学生来自吾会十八间堂会,有三百七十人观礼。本人给予勉励,年会牧职部主席——雷周隆捷牧师(博士)致辞。结业礼于九时四十五分结束。
4月8日早上九时至下午五时,吉隆坡卫理公会举办“中文Alpha研习会”,主题是:Alpha与教会增长,逾一百一十人出席。 郭会长(中)和中文Alpha的同工、义工合影。
4月7日晚上八时正,本人在八打灵信义楼STM神学思迪中心讲解“保罗新观”。本人首先从圣经角度,开始道出保罗神学诠释的关键点,接着,分析三位“保罗新观”的巨头——E.P. Sanders、James Dunn、N.T. Wright对保罗神学的诠释,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区别与其发展。交流时段,听众发问不断。很感谢张俊明老师的安排。由于当天出席者超出当局预计,故,讲座临时更换为较大的空间,以容纳不断涌现的人潮。共一百三十四人出席。
4月6日早上十时三十分,卫理大厦六楼会议室进行财政/行政/产业执行小组会议;当天下午三时,进行卫理赈灾委员会(跨部)事工会议。
4月5日早上十时,卫理大厦六楼会议室进行青年部会议,共有二十一人出席。由于青年部囊括青年事工、大专事工、少年事工和男少年军事工,要谈的内容和项目相当多;当天下午,大家用餐后,继续进行会议,至下午四时散会。“创变者大会”计划在2018年6月15至17日进行。 前左起为郭仁华牧师、年会会友领袖——李祖国弟兄、郭会长、青年部主席——陈华彬牧师和青年部文书——黄珮琳牧师。
3月31日早上约十时,年会乐龄团契会长——黄松生弟兄、吉隆坡广东堂的黄永顺弟兄和八达灵新市堂的李月兰姐妹来卫理大厦,与本人见面,详谈乐龄营的节目。谢谢他们分享今年第七届乐龄营(6月13至15日)的事工和乐龄团契未来的计划。本人也不忘记向他们提起年会“每年栽培十位新神学生”的愿景,请他们支持神学生助学金。 左起为黄永顺弟兄、黄松生弟兄、郭会长伉俪和李月兰姐妹。
3月27至29日,有二百一十七人参与年会牧职部和会友事工部联办的“教牧学校暨信徒领袖营”,包括一百三十二位牧者和传道、八十四位信徒领袖。营会主题是“合神心意的教会”;孙玉华博士主讲“转化的领导”;何汉寅牧师(博士)带领查经;年会会友领袖——李祖国弟兄和本人分享年会的异象和方向。大会有两个分组讨论的时段,会众都非常热烈参与.
3月25日早上九时,本人与内人在怡保卫理公会出席主恩堂主理——梁永聪牧师与李丽华姐妹的婚礼;本人主持婚礼和证道;汤文升牧师担任主席。当天,约四百人出席,包括王昆和教区长、叶观池牧师、王有仁牧师、邱东山牧师、叶秀苹牧师、张丽云牧师、钟恩雄牧师和陈喜祝牧师等等。中午十二时三十分,囍宴在怡保新利口福酒家进行。愿上主赐福一对新人!
3月13至15日,年会“生命敬拜营”由崇拜与音乐部和以赛亚事工培训学校联办,在吉隆坡卫理公会进行。主题是:更新的生命敬拜,约一百一十人参加。感恩营会邀来香港浸信会牧者兼香港圣诗会会长——陈康牧师(博士),担任营会主题讲员,相信他的分享,对与会者大有助益。 陈牧师精通“崇拜与敬拜”之要义,也出书与读者分享所得。
3月20至23日,本人在菲律宾出席东南亚神学协会常年大会,有幸与各国代表交流,彼此认识。在最后一天的闭幕典礼上,本人也受邀领取奖状。
3月11日上午,缅甸神学院进行毕业典礼。这届有一百五十多人毕业,其中,二十三人获神学硕士(MTh)学位,十三人获教牧學博士(DMin)学位,一人获东南亚神学研究院的神学博士(DTh)学位,十人获荣誉道学博士学位(DD)。谢谢缅甸神学院院长——Dr. Samuel Ngun Ling,邀请本人出席庆典和证道,本人深觉荣幸。
左起为郭会长、黄约辉牧师和莫泽川牧师。 3月3日,本人、卸任会长莫泽川牧师、社会服务委员会主席黄约辉牧师(博士),在香港出席世界循道卫理宗华人教会联会的执行理事会会议。特别讨论事项包括7月13至17日举行的宣教大会“整全宣教、代代相传”。很感恩,会议紧密,完美结束。
基于新冠肺炎灾情和我国行动管制令,会长许多行程取消了。特此通知。
3月27至29日,年会在怡保近打河畔酒店首办教牧学校暨信徒领袖营,主题是“合神心意的教会”,吸引逾两百牧师、传道与信徒领袖参与。孙玉华博士是大会主题讲员,主讲“转化的领导”;何汉寅教区长(博士)担任查经讲员,分享两场研经信息。 营会宗旨是让教牧同工和信徒领袖彼此团契和分享,讨论教会当前的异象/方向、应对国家局势变化和挑战的方式;且促进年会、教区和牧区之间的关系。 27日下午三时,营会开幕礼始于圣餐崇拜,所有赴会者同领主的圣餐,记念主的圣死与复活。崇拜后,孙博士主讲“转化的领导(一)”。他先以个人成长过程中,描绘多位老师如何转化他的生命。他指出,人影响人,使人经历生命的转型;人影响人,不是单为了作事,而是转化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影响人去与神建立关系。教会要转型,就要按神的心意改变教会的文化,因文化之于教会犹如灵魂之于身体。 晚上七时三十分,大家再次聚集、敬拜神。年会会长——郭汉成牧师(博士)和年会会友领袖——李祖国弟兄,先后向赴会者分享年会的异象与方向,让大家都了解年会未来的走向,尤其是提升行政管理领域的素质。结束第一天的活动之前,大家同声为一些重大的事项代祷。 翌日上午八时三十分,大家一起敬拜神,发出赞美和感谢的歌声。何教区长带领查经聚会,他引用<彼得前书>1章1至2节,阐明基督徒的身份,助会众站稳信仰的立场。他强调,基督徒的信仰焦点是耶稣基督,而跟随祂就要为祂受苦,并为行善而受苦。他还描述了一些华人教会的光景,引起共鸣,时而令人捧腹大笑,时而使人深思。何教区长认为,要建立合神心意的教会,就要有合神心意的领袖。 孙博士在主讲“转化的领导(二)”时表示,要成为合神心意的领袖,就要成为彻底的门徒(Radical disciple)。他提出一个培育门徒5C的模式,以建立全方位的门徒。所谓“5C”,即基督(Christ)、群体(Community)、呼召(Calling)、品格(Character)和才干(Competence)。要落实这5C,就需要进行改变生命的程序;程序包括一个灵性环境(主的同在)、关系环境(门徒群体)、体验环境(布道、医治及释放)和教导内容(天国福音)。上述培育门徒的途径不仅适合个人,也可延续至团队、教会、家庭、校园、职场和宣教禾场。 十一时十五分,大会把营员分成七组,研讨不同的课题,如门徒训练、教牧与领导、社会关怀、城市教会、乡镇教会、跨文化宣教(原住民事工)和伊斯兰化的挑战。最多人参与的一组是“教牧与领导”,共六十三人。大家都积极讨论,提出许多方案,为教会未来提供好点子,值得信徒参考。下午三时,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报告本组的研讨成果。 晚上七时三十分,仍以敬拜开始。敬拜赞美团队由一群年轻又充满活力的传道人组成,令人耳目一新。敬拜后,是研讨会,分成两组同时进行,一组是教牧同工,另一组是信徒领袖。讨论后,大家再次聚集,以群体祷告结束当天的活动。 最后一天早餐后,一组年轻的传道人带领大家敬拜神,歌声嘹亮,大家把荣耀归给神。何教区长带领第二场的查经聚会。他说,彼得是很实务的人,在<彼得后书>1章5至7节,写下基督徒的生命要在真理里长进,共在八个方面长进,即信心、德行、知识、节制、忍耐、虔敬、爱弟兄的心和爱众人的心。他也特别提及,牧者建立个人的属灵权柄,至少要回答四个问题:“牧师爱我吗、牧师值得我信任吗、牧师会帮助我吗、牧师诚实正直吗?” 休息后,孙博士主讲最后一场“转化的领导(三)”,他整合转型的领导方式,助会众看出“转化的领导”如何落实在各领域里,在不同的平台上操练,原来信仰与个人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最终,信徒在各领域里实践合神心意的信仰,将发生积极的功效。 已近大会尾声,郭会长作了简短的总结,使营会在喜乐气氛下,圆满结束。午餐后,大家各自踏上归途。
3月10日早上九时三十分,年会教育部幼教部员及干事——杜奇贤牧师、年会会友领袖——李祖国、年会社会关怀部主席——周道惠、总议会教育理事会执行干事——许宏仁,以及来自全国三十三间卫理幼儿园的牧师、幼教委员及园长们,抵达布城妇女、家庭与儿童事务大厦,拜见周美芬副部长。团队以年会教育部干事——杜奇贤牧师为首。 在会议上,杜牧师和周道惠弟兄积极向周副部长反映年会欲成立卫理幼幼班和安亲班的愿景与宗旨;周副部长表示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给予协助。由于周副部长会在今年6月卸任,她吁请年会五十二间卫理幼儿园尽快处理幼托中心与安亲班(Taska dan Pusat Jagaan)的文件和申请表,让她得以在任期内协助我们注册。 年会会友领袖——李祖国呈交备忘录给周副部长后;团队来到另一间房,聆听马来西亚社会福利局官员(Jabatan Kebajikan Masyarakat, JKM)讲解成立幼托中心和安亲班的注册程序,认识不同地区的负责官员。总议会教育理事会执行干事——许宏仁,提出卫理幼儿园在政府教育部与注册方面的立场,他与官员对话的过程,使在场者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职责。下午二时,团队来到马华大厦,继续与周副部长交流,从而得知马来西亚学前教育学院(附属马华公会)提供KAP課程(Krusus Asuhan Permata),此乃负责人申请幼托注册必备的条件之一。周副部长欢迎卫理幼儿园派教师报读KAP课程,以成立合乎标准的幼托中心。 11日早上八时,幼教部团队来到吉隆坡卫理学院,展开一场传递异象的会议。会议要点包括为卫理幼托班和安亲班注册、处理和收存卫理幼儿园对内外部的文件、强化卫理幼儿园的异象和使命、为卫理幼儿园代祷、制作卫理的录像、2018年观摩新加坡幼儿园的计划及鼓励出席Mikid多媒体教学的培训。 据知,我国政府教育部计划于2020年,全面落实幼教师资最低的门槛制度,即所有私立幼儿园和幼儿园教育中心的师资,至少必须拥有幼教专业文凭(ECE Diploma)。年会卫理幼儿园园长与幼教委员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但,经种种探讨后,大家要面对的问题极其严峻,主要有四:学费、上课地点、时间与课程授教语言,且仅剩三四年的时间,来培训师资和提升硬体设备。 针对上述问题,吉隆坡卫理学院幼教部主任——Dr. Grace和许虹绿姐妹(卫理学院学术系副主任)捎来好消息:吉隆坡卫理学院与各地教会联合提供奖学金,鼓励卫理幼教师报读幼教专业文凭,使卫理幼儿园不致断了基督徒师资。 接着,智慧书局的新负责人——陆素梅律师,向众人推荐设立社区亲子阅读中心,会众反应不俗;五位园长轮流分享台湾幼教观摩之旅的心得,并展示如何将所学的创意,实行在幼儿园内;张许志枫(师母,年会幼教组员)藉此制作适合卫理幼儿园采用的二合一“品格+灵修”的教材;年会教育部幼儿园教育助理干事——巫月屏,阐释未来对卫理幼儿园采取的品鉴与奖励(团队式的奖励),以提升卫理素质与口碑;郑淑娜园长以“大雁精神”的短片,激励大家以团队形式支援和支持自己的团队、彼此守望卫理幼儿园。 最后,杜奇贤牧师总结第三项议案:强化卫理幼儿园的异象与使命,鼓励大家坚守岗位、不辱使命,并藉经文“……这香就是众圣徒的祈祷。”(启5:8)为始,引领会众一一按名为卫理幼儿园的幼教委员、园长和教师祷告。会议于下午一时三十分结束。
(三)头顿耶稣雕像 这是当天寻访的重之最重:建于1971年(与我同岁,哈!)的头顿耶稣雕像(Tuong Dai Chua Kito Vua),在网络“TripAdvisor——头顿旅游攻略”的景点排行 榜上,高居榜首,亦是头顿市的著名地标! 屹立在Tao Phung Mount山顶的头顿耶稣雕像,伸展双手,慈祥的面容俯视南中国海。雕像高三十二公尺,站在高十公尺的台座上,整体用纯白大理石建造,与我们上午寻访的玛利亚雕像一样,同以直线和明确的菱角设计,呈现神圣与庄严之美。虽然比巴西里约的耶稣雕像矮了一半(高七十公尺,屹位在Corcorada Mountain山顶),仍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近距离接触头顿的耶稣雕像,需从山脚爬上八百一十一级的石阶,才能到达。经付出的体力和把衣服浸透的汗水,绝对有超值的回报。特别是人站在台座下,仰视双手张开呈十字架型的耶稣雕像时,心中无比震撼、庄严、神圣,却又和平静、安稳、满足,完美地糅合在一起,真有超然的心灵之感! 八百一十一级的石阶沿路都有不少树荫,为朝圣者遮挡了大太阳。有几个地方的凉亭供游人休息和默祷,也有不少圣经人物的雕像重现圣经里的场景。我们与一班从香港来的天主教朝圣客不期而遇。他们当中,以中、老年人居多,但每个人都士气高昂、精神抖擞,还不时停下脚步,虔诚地唱诗和祷告。除了彼此打气、合照、互相为对方拍照,我们还参与他们的灵修之旅。 耶稣雕像内部是中空的,入口在台座后面。朝圣者可在里面沿狭小的螺旋石阶(共一百二十九级),爬到雕像的颈部,立于雕像两边肩膀的小阳台。要进入雕像上到小阳台,访客必须保持肃静,衣着端庄。无袖衣和不及膝的短裤者,一概禁止入内。朝圣者必须赤脚,鞋子、背包和帽子放在外面。小阳台非常狭小,最多仅可让三人同时站立。因朝圣者众多,大家必须排队等候。耐心等待是值得的。阳台上可三百六十度俯视头顿市和眺望南中国海,景色壮观,心胸也随着视野而开阔。近看耶稣雕像的侧脸,远眺朵朵白云、翱翔的海鸥、蔚蓝的天空和大海,视觉上的距离反差,更激起内心的澎湃! 以恩上山前已晕车,加上轻微中暑,非常辛苦,但坚持慢慢地爬石阶。我非常担心她半途会晕倒,一路陪着她一步一脚印,半途停下休息了几次,终于完成整个朝圣之旅。我们四人都能爬上耶稣雕像肩膀处的小阳台,灵里的满足非言语能形容。从雕像下来后,我发现以恩生龙活虎,与之前简直判若两人。她告诉我们,她感觉身体的不适完全好了。我们真心相信耶稣因她的信心,医治了她。这真是一趟很美妙的旅程!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下山时,这节熟悉的经文一直绕萦在我脑海中! 从耶稣山下来后,午后的大太阳也开始西下。司机建议,趁还有时间,不妨到海边去走走。我们悠闲地享受略带咸味的海风、在沙滩上赤脚而行、拍玩海水、蹲下细看退潮后忙碌的小螃蟹推弄沙粒、拍拍照,为今天丰富而满足的旅程画上完美的句点! 从胡志明市前往头顿的途中,我们不时会看到十字架高耸的天主教堂和天主教徒坟墓。浏览圣母堂、高达二十五公尺的玛利亚雕像和属于地标级的耶稣雕像(三十二公尺)后,我发现,这两座宏伟、壮观的雕像,分别屹立于头顿两个最高的小山上,特别是前者,全头顿市几乎能尽入眼帘。 我们很惊讶在越南这个共产党国家,竟然能容纳和保有意义这么明显和数量众多的基督信仰遗产。反观我国那些一看到十字架就不舒服的极端分子,什么时候才学会互相尊重? 夜幕渐渐低垂。在回胡志明市的路上,我想起了我们的祖国!...
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 --颜氏家训·归心 每一天,我们面对四面八方、无孔不入、防不胜防的试探:各类食物、日用品的广告、快速致富、诈骗集团的利诱、网络铺天盖地的真假新闻等等,都在考验我们自我克制的底线与判断能力。诱惑与克制是人生命中成长的拉锯战,是滋养人生命的必要元素。 身为人子的主耶稣,跟我们的性情一样,曾面对生存的挣扎与试探。只有如此,才能显示祂跟我们是零距离,用深情爱意贴近我们(being tempted to disclose His closeness with us)。若不,祂就跟希罗其他神衹——无所感、无所动、高不可攀的神明没分别了。 因此,三卷福音书不厌其烦地细述耶稣受试探的过程。马可的记录最简短(可1:12-13),他确认耶稣是神子身份的记述,一笔带过:天裂开了……圣灵临格……祢是我爱子,我喜悦祢(可1:10-11)。 整卷<马可福音>书里,主耶稣的身份与职事密不可分:神子、受苦仆人,是上主藉祂介入生命,赎回人的福音(参孙宝玲,福音之始,44;Boring, Mark, 44-45)。 随即,圣灵“催”祂到旷野(可1:12),这强烈的动词含有驱逐、猛推之意(thrust Him Out;Boring译),是毫无反抗下被驱走之意,充分强调上主不可逆转的主权,促使祂深入体验真实生命的困境。可是,为何马可只字不提祂禁食和引用经文反击、对话,甚至胜过试探?而是“与野兽同在一处”(可1:13)。这是否暗示祂面对的试诱与受苦只是开始,将有其他考验紧随着祂?真实的人生是试探、受苦与自我克制,紧密相连。 如<马太福音>书般,马可指出,尽管敌对的灵界力量和恶势力随机攻击主耶稣,但上主藉圣灵在祂身边给力,有天使在祂整个生命历程中伺候祂(太4:11;可1:13),使祂从淬炼中获益。 真实的人生离不了试探,诱惑是人性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促使人堕落,也淬炼与操练人克制的能力(Boring.47)。身为人子的主耶稣,走进真实的人生,进入苦难,与在艰苦里浮沉的人同行。与人同行的神子,怎能避开体会人在选择背后的挣扎?不同的是,祂虽有人的性情样式,同受各种试探,可祂胜过了(希4:15-16)。祂胜过的方式是:...
往事历历在目,神的恩典和引导何等奇妙、美好。 记得第一次见到振祥时,我心中有莫名的感动。当时,我祷告:“主啊,这是祢为我预备的良人吗?可他看起来像是已有家室的人了。求主给我知道这种感动是否出于祢。若出于主,求主加倍并持续地感动,若不是,求主挪去。主啊,我知道祢不会做错事,但求主来引导。”就这样,我和振祥在神的引导下慢慢相知,并远距离地相恋、相爱。 要谈婚论嫁了,朋友们问我:“要嫁去那么远,妳不怕吗?”犹记得我回答:“我所嫁的人,是神的仆人,而我所嫁去的地方,神会与我同在,有什么好怕呢?”说实在,当时真没有什么顾虑。可我家人忧愁地说:“妳确定妳要嫁去那么远的地方吗?妳要知道,这就等于和我们阴阳两隔了,妳有事我们去不到,我们有事妳也赶不回……”家人的一席话把我拉回“现实”,让我顿时顾虑,信心也软弱了。 不得不说,当人将注视神的目光转移到周围的环境时,就有跌倒的危险。所以,我要求和振祥同心祷告,以寻求神的帮助,更确定这是否来自神的安排,若是,我相信神会挪去我家人的种种顾虑。后来,振祥来到我家乡,与我家人见面。当我家人(特别是我奶奶和爸爸)不约而同地在我面前称赞“他是个老实人”时,我知道神作了奇妙的工作,振祥在我家人中有好见证。就这样,我欢喜地嫁来马国。 在马国,这里的文化风俗、饮食、语言等对本土人来说没问题,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但我这个“新媳妇”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在饮食方面,我一开始吃不惯,特别是几个月后有了身孕,特别想念家乡的味道。记忆最深的是,每次去饮食中心,我都点清汤河粉,因这个味道比较接近家乡的味道。感谢神,我生了女儿宣惠几个月后,有一次吃饭,下意识地拿咖喱来吃,振祥惊讶地说:“妳也吃咖喱啦?”连我也惊于自己的改变和适应。之后,我尝试吃以前所有不能接受的马来餐和印度餐,惊讶发现,原来神在我还没发现时,让我适应了本地的风味。 说到挑战,作好师母这个身份,是最难的。婚前,振祥没特别和我谈起成为他妻子后具体要作的事情。他只说:“我不会把妳不能担的重担放在妳肩上”,我当他开玩笑,笑笑而过。当看到这里的师母个个都很“有料”时,面对“师母”这个身份,我变得很紧张,因我似乎什么都不会。好几次,我对振祥说:“看起来,我很不适合当师母。”他安慰我:“不要紧张,可以慢慢学习。重要的是,妳打理好家,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地侍奉,就是妳的侍奉了。”这种“安慰”持续一段时间后,我反复出现“紧张”的症状。 说到底,我不明白“师母”究竟是怎样的角色,或说,神透过这个角色要我作什么? 感谢神,在第二届师母营中,神藉着他仆人(何榕生牧师)给了我答案。在营会中,何牧师提醒大家,师母优先的侍奉是家庭,让牧师安心牧养教会。而这个重要的提醒正是振祥时常和我提起的,但我忽略了他的心声和需要。在营会中,我曾经的疑惑,神藉着他仆人的口,一一解答了。 师母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成长。求神帮助我学会聆听我爱人的心声,敏锐看见他的需要,以按着神给我的力量,成为他的帮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