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ly 2019

蕉赖仁爱堂成立牧区典礼

5月12日下午四时,本人出席中二教区蕉赖仁爱堂的成立牧区典礼,母堂——武敦堂设立此布道所已十年。本人证道的主题是:展现爱心的教会。晚上七时,和众人在半山芭的喜来登海鲜酒家享用爱筵。感谢主保守教会健康成长,求主把得救的人天天加给教会。 ﾿ 七、  年会试用会员训练会 5月12至13日,本人在卫理大厦五楼小礼堂出席年会牧职部的试用会员训练会,讲员包括黄迪华牧师(博士)、廖克民牧师和翁进兴牧师,共有三十个教牧同工出席。

“New Malaysia, Old Politics”座谈会

5月11日早上九时至下午一时,本人在卫理大厦五楼小礼堂出席由年会会友事工部、律师团契和马来西亚神学院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联办的“New Malaysia, Old Politics”座谈会,近八十人出席。讲员有两位,第一位是我国国会下议院副议长——倪可敏律师(安顺国会议员),回应者是Rev. Fr. Dr. Clarence Devadass;第二位是思特雅大学(UCSI)的建筑与环境建筑系教授——Dr. Mohd. Tajuddin Bin Mohd. Rasdi,回应者是郭晓鸣牧师(博士)。 六、郭会长和年会会友领袖——李祖国赠送礼篮给倪可敏议员(左二)和Rev. Fr. Dr. Clarence Devadass(右二)。

马来西亚基督教教会协会常年代表大会

5月8至10日,本人、年会副会友领袖——林伟杰弟兄和许慧怡牧师代表吾会出席马来西亚基督教教会协会(CCM)常年代表大会。吾宗会督——王怀德牧师(博士)当选为CCM主席(2019-2022);CCM未来三年的主题是“A New Creation: A Revived Church & A Renewed Nation”。请继续为我国众教会代祷,让我们勇敢为主发光当盐。 左起为林伟杰、许慧怡牧师和郭会长。

美佳原住民儿童之家爱心晚筵

5月4日晚上七时,本人在八打灵育才华小出席为美佳原住民儿童之家筹款的“同一片天空,同一个梦想”爱心晚筵。当晚共筹获二十二万七百令吉,超过原订十五万令吉的目标。美佳原住民儿童之家主席——陈爱仁弟兄致欢迎词时,提及成立儿童之家的宗旨,是提高原住民重视孩子教育的意识和协助清寒家庭。

在新山堂证道

4月28日早上,本人在新山堂证道,然后探访新山佳恩堂。祈求上主开路,让他们的建堂计划早日完成。谢谢郑建发主理牧师、尤宝凤传道和执事们热心安排和招待。愿主赐福他们。

下缅甸卫理公会领袖来访

4月20日,下缅甸卫理公会领袖来访和商讨宣教事工。来访的嘉宾是下缅甸卫理公会现任会督——Myat San牧师、下缅甸卫理公会荣誉会督——Zothan Mawia牧师(博士)、Tay Za Win牧师、王东洋教区长和蔡君杰弟兄(经济部主席)。 一、前左起为Myat San会督、Zothan Mawia荣誉会督、郭会长、年会宣教部主席——莫泽川牧师和黄敬映传道。

不请自来的手足,恩典流溢

“有人说,教会是宗教团体、聚会的建筑物、宗派,或管理会众的领袖。而我所知,教会的希腊文‘Ekklesia’,即‘Ek’(出来)、‘Klesia’(呼召、呼唤),是指‘一群被呼召出来的人’。教会,是一群蒙神呼召,以耶稣基督为元首、为神国度而活,彼此委身,成为一体的一群人;他们在圣经所命定的领袖和权柄下,共同发挥圣经教导信徒应有的功用。因此,教会是以耶稣基督为主,不再以自我为中心。”郭牧师的开头直呼主题。 他以牧会二十多年的经验,提出自己将教会事工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的论据。一线事工,是教会对内造就、培训和教导门徒;二线:与其他宗派教会合作,保持联系和分享资源;三线:教会进入社区,提供关怀事工和传扬好消息。郭牧师指出,许多教会只停留在一线事工;但,健康的教会应多方面发展,囊括一、二、三线事工,这是武敦堂多年来努力实践的目标。   不止二三线 武敦堂多年来已完成和现有持续进行的二三线事工,如下所示: 一、与同一社区的教会保持联系,每个月齐聚为社区代祷,建立祷告祭坛。 二、提供医疗服务和建堂。2009年,郭牧师和其他教会的牧者、信徒在蕉赖金鱼村借用场地,邀来医生,民众只需花一令吉,就能享有专业的医疗服务(至今仍存);同年,设立蕉赖仁爱卫理布道所(2019年5月11日成立牧区)。 三、和其他教会联办非营利的“姿彩人生”嘉年华会(2004-2012)。2004年8月31日(国庆日),这场由教会联办的第一届嘉年华会,成为我国创举,《国度复兴报》(香港)、《基督教论坛报》(台湾)和本地《南钟》双月刊杂志(2004年9至10月号)等媒体皆报道。 四、办“青少年4C运动”(2013-2017)。主要对象是中学生、大专生和职青。四天三夜的运动会以每组七人进行,由三个信徒配三个非信徒,信徒组长被称为“第七人”,参与运动会的非信徒日后信主的几率相当高。 五、协办“星马亚太儿少领袖特会”(2004-至今),主要对象是儿少,旨在培育具备国度观与基督生命品范的卓越新生代,承接海内外宣教的大使命。第十五届特会将于2019年8月12至14日进行,主题是:上帝产业新定。 上述事工都有共同的核心,即少不了合作的伙伴。从聚集祷告、一起建堂,到办嘉年华会、运动会和儿少领袖特会等事工来看,人力明显是最重要的资源,能在活动里起到关键作用;而且,众人必须如同一人,事情才能成就。 所有教会各有特色,但都同喊上帝为“阿爸父”;正如手指有长有短,但同属一个身体一双手。建立“无墙教会”、走出去,让世人认识和渴慕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是教会之责。郭牧师认为,栽培受惠者的事工理念要从三方面发展,即所谓的“三步”:大能的祷告、大能的关怀和大能的福音行动。基督徒除了出钱、出力、代祷,也要说了就做,向世人显明,教会不是沉闷之处;反之能在此找到爱和归属。   得人者兴 各宗派各堂合作久了,自有默契,同守三个原则:大家会使用共同的语言,语言相同,大家听得明白;以地域为限,不“拉羊”;深知一间教会的力量有限,众志可成城。 郭牧师强调:“我们必须和其他教会关系良好,彼此信任,同心得着社区。所有参与活动的牧者每个月都会来开会,促进理解,把摩擦降到最低。若内部不和谐,就没有共同的方向、语言和协议,很难携手同路。能够坐下来就证明自己是有心的,可共同讨论眼前的困难,可以协商,找出共同的意愿;以祷告做更多、更大的事。我们办活动有共同的银行账户,由第三方记账;这么多年来,我们不曾因钱起冲突。 我们能续办活动,是因能以最少的资源为主做最大的事。我们这几间教会联办活动后,会积极撒网,不介意谁拿得多,或由谁牧养新人,只在乎这人是否能持续接受圣经的教导?这时,我们就会派人,以小组、聚餐、‘爱吾邻舍’的活动,和他们慢慢建立关系。我们不讲神学,只以行动接触人心。过了一段时间,有些人会留在原来的教会,或去了其他教会,也有一些不马上去教会。我们不要强人所难,教会给他们留下好感是好事,以后他们去教会的意愿就会很高。” 联办活动是传福音、使社区蒙福的好工具,但有时限。连续十年办了十场嘉年华会后,郭牧师和团队觉得这个季节已过,便将嘉年华会交给华人年议会和其他宗派的教会接手、承办。在主催嘉年华会、儿少领袖特会和“4C运动”等活动中,最合郭牧师心意的当属前者。每年参与嘉年华会的会众少至二千,多则六千,因一场嘉年华会同时归主的人数,每次是三百至五百之间。 人数很重要,因代表每一个得救的灵魂得了今生最美好的祝福。郭牧师认同:“我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去传福音,以教会是水池为例,若只有一个水龙头(活动),很难填满这个大水池。若有十个水龙头(各种活动)涌出水流(迎来新生命),水池便很快填满,池内外生机盎然是必然的景象。因此,教会不能做单一的事情,要尽量多元。”  ...

新马来西亚论述

马来西亚国民没有在新政府成立一周年之际大事庆祝,出奇平静,让我有点意外! 还记得去年5月9日(5月10日凌晨),由九十三高龄敦马哈迪领军的希盟,成功击败执政一甲子的国阵政府,改朝换代,掀开马来西亚新的篇章,当时举国欢腾,情绪沸腾。毕竟对绝大多数马来西亚人(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伊班人等)来说,推翻腐败、臭名昭彰那吉领导的国阵政府,是全民的“最大公约数”。对已绝望的人民来说,这是第一次感受到人民真的可以“当家作主”! 马来西亚政权和平转移,高度展现了人民的民主素养,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国人对新政府充满期待,爱国情绪高涨,得知国债高达一兆令吉后,国人更发动捐款救国运动,政府配合民意,旋即成立马来西亚希望基金会,好让人民与国家共渡难关。华人年议会与各牧区配合,捐出三十万令吉,马来西亚基督教协进会(CCM)也捐了四十多万令吉。大马希望基金会总共筹获逾二亿捐款。   治国没有想像中容易! 令吉对美元每况愈下,油价没有下降,物价持续上扬,经济疲弱。希盟的竞选诺言,如废除大道遥遥无期。为减少国债,政府大砍大型基建投资项目,或重新议价,采取紧缩政策,加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让已疲弱的经济百上加斤。人民期待的好日子没有到来,从希望到失望。希盟政府亟需舒缓人民不满的情绪,不能一味公布接踵而来的好消息,而人民却无感。 2019年5月11日,华人年议会会友事工部连同律师团契和马来西亚神学院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在新政府成立一周年之际,在卫理大厦办“新马来西亚,旧政治”论坛,邀请了UCSI大学的教授——Tajuddin先生和国会副议长——YB倪可敏(卫理公会会友)担任讲员,并由天主教社会研究中心主任——Dr. Clarence Devadass神父和马来西亚神学院的郭晓鸣牧师(博士)回应。两位讲员分别提及致使马来西亚政治和社会的敏感课题:基于种族(马来特权)、宗教(自由)和母语教育(中文),宪法都给予回教和马来人特殊地位,加上种族政治的生态,这些课题很容易成为政党极其廉价的政治手段,在自己的族群扮演民族英雄,分化/瓦解种族和谐,制造猜疑与仇恨,从中得利。 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包括教会,在新马来西亚诞生一周年之际,必须自动探讨和构建“新马来西亚的论述”,贯穿国家宪法和国家原则(Rukun Negara)的精神,共建一个包容(inclusive)、和谐、公平、公正、中庸、开放、民主、科技、繁荣、幸福和仁爱的马来西亚。在这过程里,国人应为大局着想,求存同异,致力于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将分歧搁置,等待时机成熟,差异就自然迎刃而解。国家当务之急,是要做大经济蛋糕,提高国民收入,拉近贫富差距,减轻生活压力,履行希盟竞选宣言;经济好,人民收入增加,将可“轻而易举”地推动任何改革,国家的破坏分子也将无从下手。 教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如何在新马来西亚的处境里为主发光当盐,在亟需关注的种族关系里,教会有能扮演什么角色?在促进国民团结,鼓励各族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成为好朋友的教育领域和空间里,我们六十多所卫理学校可以扮演这个非常积极的角色。教会应在公共空间(public space)主动提倡建设美好的普世价值,建立爱心社会,关怀贫穷和弱势群体,弭除任何形式的歧视,看重品格教育等等,透过牧区在不同的社区里,发挥积极作用。 “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地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正如经上所记:‘祂施舍钱财,周济贫穷,祂的仁义存到永远。’那赐种给撒种的,赐粮给人吃的,必多多加给你们种地的种子,又增添你们仁义的果子……”(林后9:8-10)

简介SIB

牧师,我遇到有个人说自己以前是卫理公会的,现在去了SIB教会。他说卫理公会不好,SIB比较好,还说卫理公会教友不喜欢方言,热诚不够。他自称会讲方言,可以祷告一两个小时。他告诉我好多事情,其中一个是上帝医好他的病,所以他被感动了。我不了解SIB,您可以大略介绍吗?   答: S.I.B.是马来语“Sidang Injil Borneo”(Borneo Evangelical Assembly),现在正式的名称是B.E.M.(Borneo Evangelical Mission)。它是廿世纪二十年代末,由三位从澳洲来的年轻宣教士所创设的自立、自养、自传教会。这三位宣教士名叫Hudson Southwell、Frank Davidson和Carey Tolley。当时,他们来到砂拉越北部,带领很多原住民(Orang Ulu)归主,过程中有很多神迹发生(参:Shirley Lees, Drunk Before Dawn《醉到黎明》,1979)。 在基本神学和教义上,B.E.M.是和卫理公会一样的,即相信《使徒信经》宣告的基督教核心真理,如三位一体的神观、道成肉身、基督受难和复活、因信称义。从教会历史的角度来看,B.E.M.和卫理公会的根都是“更正教”,或“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 Church)的传统,也就是十六世纪时由马丁•路德推动的宗教改革所建立的教会。...

出席追思礼拜所思

一般教会为安息者举行的追思礼拜中,以诗歌为始,歌颂神属性安慰的元素,接着是祷告和再唱一首诗歌。诗歌小组/诗班(若有)会献唱带来安慰和盼望的诗歌。证道内容传讲天国的福音、永生的盼望,使家属和与会者看到上帝永恒不变的大爱。述史是让会众更深一层地认识和肯定安息者在世的付出和贡献,最后以唱诗和祝福祷告结束一场意义深重的追思礼拜。 追思礼拜的程序简单,但能使我思想生命、上帝的作为、安息者生平、丧家和安息者的关系;进而为丧家感谢上帝、羡慕丧家有位好亲人、安息者美丽的生命旅途等等。 今年四月杪,我挚爱的母亲安息主怀,我再次经历失去至亲的沉痛,心中亲历的体验是复杂和多层面的。追思礼拜的诗歌、经文、证道信息确实能安慰我和家人。失去亲人,哀悼是自然的表现,也许会维持一段日子。哀悼时间的长短,跟家属和安息者的关系、个人个性直接有关。 旧约圣经的以色列人以行动表达丧礼的礼节和痛失亲人的感受,他们会穿上粗麻衣和围上麻布,这是他们的丧礼服。如<创世记>37章34节:“雅各便撕裂衣服,腰间围上麻布,为他儿子悲哀了多日。”和<撒母耳记下>3章31节:“大卫吩咐约押和跟随他的众人说:‘你们当撕裂衣服,腰束麻布,在押尼珥棺前哀哭。’大卫王也跟在棺后。”在丧礼期间,也许他们不洗澡、不抹油膏和禁食,如<撒母耳记下>12章19至20节:“大卫见臣仆彼此低声说话,就知道孩子死了,问臣仆说:‘孩子死了吗?’他们说:‘死了。’ 20 大卫就从地上起来,沐浴、抹膏,换了衣裳,进耶和华的殿敬拜,然后回宫,吩咐人摆饭,他便吃了。”和<撒母耳记下>14章2节:“就打发人到提哥亚去,从那里叫了一个聪明的妇人来,对她说:‘请你假装居丧的,穿上丧衣,不要用膏抹身,要装作为死者许久悲哀的妇人……’” 基督徒在丧礼中的丧服是素色,表示悲痛。以色列人披上麻布和华人有共同点,不大吃大喝,不打扮华丽。 在母亲追思礼拜的早晨,我母会的牧师到我家举行入殓仪式。牧师带领大家唱一首诗歌,读经文和礼文,再唱一首诗歌,以祷告为结束。晚上,追思礼拜开始,一如既往,追思礼拜的程序内容,有唱诗、宣读圣经、宣道、祷告和诗班献唱。我追溯母亲的过往时,脑海尽是我对母亲的认识和相处时的片片画面。 入殓仪式和追思礼拜是为活者而设的仪式和礼拜,追思礼拜的目的是为安息的亲人作出最后的追悼。这个过程也协助在世的家人和亲属尽快脱离悲痛的情感。因此,追思礼拜的礼仪(宣读的经文和证道)、上帝的话语确实给予有力的扶持,整场完整的礼仪能带给家属安慰的盼望,这盼望乃是建立在主耶稣基督身上。如主耶稣在<约翰福音>11章25节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在丧家极其悲痛的时刻,圣经的话语和应许及时成为他们的力量和指望。 追思礼拜的礼仪和信息,能再次促使丧家、亲友们思考人生存的意义、价值和目的。对信徒而言,这是更新生命的时刻;聆听追思礼拜的证道、经文和叙述安息者的生命,也再再帮助我们更贴近上帝、使生命越发更新。对未信主的亲友而言,聆听上帝道的福音,就是他们生命的转折点。 故此,要在丧礼清楚宣讲上帝的福音,尤其是追思礼拜,这是让安息者的生命成为活人的见证,但未信主的亲友们一般不会安静地听道。此时,扩音器就显得重要,调音必须清晰,把福音传递到他们耳中。虽然我们的至亲不在人间,已被主接回天家与主同在,在那里享受最美好的福乐,但他/她“活”在人心。 祝福后,是瞻仰遗容。瞻仰遗容的英文是“pay a respect”,即给予安息者最后一个致敬。这时刻,家属站在灵柩旁,亲朋戚友瞻仰遗容后,就以行动/话语安慰家属,关系较好的会拥抱家属。当关爱和慰问化为行动时,这股实在的力量惟有家属能亲身领受和深深感受到的。 入殓仪式和追思礼拜的礼仪虽然简单,但其意义和发挥的果效深远,具有安慰的价值;礼仪是为活着的人而设,为此,不可忽视和草率带领追思礼拜之责。 在追思礼拜使用的话语必须诚恳和贴切,声音、语调需要因场合适当调整,吸引人洗耳恭听。在论述安息者的生命时,要真实、不夸张,带着使命,向未信者做见证。选择诗歌时,诗歌的歌词和旋律,必须和丧礼的气氛相称。 当谨记,基督徒在丧礼中的礼拜,是回应上帝永恒、主权安排的美好与盼望,在未信主耶稣的人眼前,是尊重生命的见证。

《基督教论坛报》交流会、讲座会

6月21日早上十时至中午十二时三十分,年会基督徒社会关怀部特邀台湾《基督教论坛报》社长——郑忠信弟兄,在卫理大厦五楼小礼堂展开交流会和接受年会机关报《南钟》双月刊杂志采访。 郑社长从容说出自己如何将经营五十三年之久的报纸,从传统的纸媒转向链接亚洲教会的创新媒体之过程。他指出,要让报纸转型不容易,但这是继续生存的惟一选择,当纸媒输入数字媒体后,就能成为连接各地教会的那扇窗口。《南钟》主编——简永裕牧师坦言,随着新时代来临,《南钟》面对订阅人数每年下滑的严峻现象;他期许能藉郑社长的分享,探索《南钟》未来转型的新空间和发展趋势。 21至22日,郑社长担任由年会基督徒社会关怀部、中二和中三教区联办的“亚洲教会之创新   转化   未来”讲座会讲员,地点是八达灵新市镇堂。21日晚上是公开讲座会,郑社长以“教会如何创新转化面对新而快速的世代”为题,近两百人出席。郑社长甫开声,就强调我们是处于快速转变,大大震动的时代!他鼓励教会在现代城市中“亮”起来,找出“市场”之需,贴近人们的生活圈。 “教会要将‘新酒装在新皮袋里’,随社会之需‘更新而变化’(太9:17)。除了报道教会动态,教会纸媒也要贴近社会,带领读者以信仰角度察看世界的趋势。上帝赐给我们聪明的灵,我们要积极了解世界各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善用新科技,呈上这世代所需的永恒盼望,为亚洲新时代传递正面的影响力。”郑社长希冀会众在5G和AI科技社会中,成为迎浪而来、勇于迎战的高手。 22日早上十时十五分,郑社长开讲的第一场讲座会主题是“假如耶稣在吉隆坡——从菜市场到教会市场策略”;下午一时四十五分的第二讲主题是“降下围墙高度:从教会进入商业、教育、家庭、媒体、艺术、政治七山头”;晚上八时十五分的第三讲(研讨会)主题是“老媒体新势力——如何脱胎换骨发新媒体影响力”,有近两百人在座。 “教会常自诩为人们信仰与心灵的寄托中心,教堂常建筑在人群与市场附近,时至今日,教会是否仍能满足人心,引领人们走进教会?当今教会如何在商业等七个重要领域培育社会的菁英领袖,助信徒坚定地活出信仰真谛?传统纸媒在瞬息万变的数位新媒体时代中,赶得很累、很喘,如何脱胎换骨,继续成为社会的桥梁与媒介?”郑社长以“创新媒体人”的视野,尝试为上述课题提供可行的方向。 在新世纪的冲击下,《基督教论坛报》致力于蜕变,现在不仅是报纸、电子媒体,也举办以色列营会、文创和福音微电影比赛等活动。郑社长说,《论坛报》打破一般电子媒体的定义,积极承载和展现丰富、多元的媒体资源;也愿意和亚洲华人教会各媒体合作,建立亚洲华人教会论坛的平台。他以《论坛报》转型成功之路提醒会众,不要定焦于社会日后如何转变,而是自己每天的生活是否合神心意。 供会众提问的环节后,已近晚上十时,凌向明教区长上台,为大会作祝祷,两天的讲座会就此划下句点。  

执事领袖训练研讨营

年会会友事工部于5月16至18日,在怡保Kinta River Front Hotel主办“瓶与盖领导学”执事领袖训练研讨营。研讨营特邀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的会督——陈建中牧师和刘忠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系退休教授)担任讲员,吸引了三百二十一位来自七十二间堂会的牧者、传道、领袖和信徒报名。 吾会会长——郭汉成牧师在开幕礼上阐释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属于联属系统,各堂应当发挥联属精神,成为其他堂会的伙伴。研讨营期间,年会会友领袖——李祖国弟兄配合此精神,分享“伙伴教会的模式和落实”之大纲,来推动“伙伴教会”的事工。祖国兄强调,卫理公会各堂应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而“伙伴教会”的概念正是落实联属精神的平台。他呼吁城市教会回馈乡镇教会,在人力、财力和事工上,共同配搭,积极复兴乡镇教会的事工。 陈建中会督为研讨营供应三堂培灵会的信息。第一堂,陈会督鼓励我们在信心面对挑战时不要选择放弃,更不要怀疑上帝的慈爱,反之要选择坚持到底,且谦卑相信上帝必为我们成就大事(太15:21-28);第二堂,陈会督提醒我们,基督徒同属一个肢体,理应共同朝双赢方向前进,要勇于分享、相顾相惜和彼此激励(林前12:21-27);第三堂,陈会督希望我们活出基督的样式,即建立良好品格、心存爱与感恩、被圣灵充满(西3:12-17)。 刘忠明教授是主题讲员。他在第一堂讲述领导的基础,说明领导就是影响别人。领导者要为组织建立方向和愿景,籍沟通和行动调准人与其方向,激励和引导会友,并为教会提供有效的转变策略和新的思维;第二堂从“SMART”特质提及领导条件,强调教牧和领袖应有属灵(Spiritual)、留心(Mindful)、果断(Assertive)、有反应(Responsive)和受教(Teachable)的领导特质;第三堂指出团队合作的关键在于彼此信任。当人与人合作时,个人差异经常使双方产生冲突;故,领袖们在学习化解冲突的过程中,当谨记目标是重拾信任和重建尊重。 参与者除了能领受丰富的信息,大会也安排了特别环节。 一、小组讨论:每完成一堂主题信息时,大会将参与者分成二十组,让大家有机会在小组里讨论和分享。大会也用心安排一个时段,让每一组委派一位代表在台上报告本组讨论的重点。 二、个案分享:大会在第二晚安排何汉寅牧师和黄约辉牧师分享自己在美佳堂和油较路堂牧会的过程。整个分享环绕于牧职的领导模式、牧职与领袖的关系和牧职的牧养模式。会众从这两位资深长牧的经验中得知,美佳堂强调团队领导的事工,牧者会和执事一起领导教会。而油较路堂是典型的传统华人教会,强调教牧为中心。两间教会都以不同的事工模式成长,但同样达到非常好的牧养效果。这能让大家反思牧养教会与领导教会并没有任何因循、固定的守则,反之必须根据在地教会的特色和基因,找出最适合自身成长的模式/策略。 三、晚祷:每一晚节目结束之前,大会都安排晚祷,助会众沉淀在上主面前,潘武忠牧师和廖春煌弟兄是晚祷的带领者。 最后,郭会长、何汉寅牧师、陈建中会督、刘忠明教授和李祖国弟兄在闭幕礼上,皆以短讲作总结。三天两夜的营会非常充实,参与者有所启发,也得以反思,收获不俗。

卫理救援赈灾志愿者聚会

6月8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五时,年会卫理救援赈灾事工(Methodist Crisis Relief & Development,简称MCRD)在美佳堂圣堂主办“卫理救援赈灾五周年志愿者聚会”。卫理救援赈灾事工部门成立四年六个月后,第一次齐聚六十五位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教会的志愿者,一起见证和数算上帝一路的供应和恩典。   当天,我们一同欢庆、回顾救灾事工的过程和分组讨论、交流。卫理赈灾委员会(跨部)主席——李祖国弟兄首先陈述MCR的起源:   2014年12月23日(临近圣诞节),我国东海岸迎来惊人的大水灾,成千上万人措手不及。很多人都问,教会可以做什么?当时,大家没有任何想法,也没有任何经验,要如何救灾呢?然而,基于灾情告急,年会于2014年12月26日成立赈灾行动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教会怎么去帮助受苦的灾民。当时的青年团契会长——刘世基弟兄对我说:“青年团契已招募到六十多个志愿者,等着您差遣”。整个赈灾计划因刘弟兄这句话和一批早已摆上自己的热心年轻志愿者,便成就了“救援赈灾事工”。   接着,郭汉成会长表示,我们对天灾人祸的回应,不应仅止于紧急救援,而是要继续发展下去,帮助灾民渡过艰难时刻,重投日常生活的轨道。从此,“MCR”改称为“MCRD”。会长赋予“MCRD”之名的新概念是: M Methodist 卫理公会 C Crisis 天灾人祸 R Relief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