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斯理神学线上讲座“恩典之路”
月7至8日,年会基督教教育部和成年团契在线主办的卫斯理神学讲座“恩典之路”,由本人和李丹萍牧师主持。在这两天的五堂讲座中,平均有一百六十个账号登入Zoom,优管(Youtube)则记录有九百多人次。
月7至8日,年会基督教教育部和成年团契在线主办的卫斯理神学讲座“恩典之路”,由本人和李丹萍牧师主持。在这两天的五堂讲座中,平均有一百六十个账号登入Zoom,优管(Youtube)则记录有九百多人次。
8月3至5日早上十时至中午十二时三十分,本人出席年会牧职部和年会同工的线上交流会,聆听牧职部部员分享2021至2024年的事工方向和同工们对牧职发展的意见。8月3日,跟北部、近打和曼绒教区同工交流;8月4日,跟中部四个教区同工交流;8月5日,跟南中、南部和东部教区同工交流。
7月23日晚上八时三十分和7月29日晚上八时三十分,本人在已故饶家发牧师和林成兴牧师伉俪的线上追思会中证道。谢谢甲洞堂和巴生堂协助筹备这两场线上追思会。祈求上主眷佑饶牧师和林牧师的家属。
7月14至15日,本人出席由世界循道卫理宗华人教会联会神学委员会主办,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协办的第七届卫斯理研讨会“循道卫理宗的宣教:历史和神学的探讨”(请见内文,页56)。读者可链接下列网址,聆听与会者发表论文的内容: https://www.methodist.org.my/2021/08/%e7%ac%ac%e4%b8%83%e5%b1%8a%e5%8d%ab%e6%96%af%e7%90%86%e7%a0%94%e8%ae%a8%e4%bc%9a/
7月13日晚上八时三十分,马来西亚中文教会领袖共聚线上,聆听联合圣经公会的代表和周贤正主教的讲解,以更了解《圣经》研修本出版的初步计划,暂定《圣经》研修本为美金二十五元一本。
6月21日早上十时,本人主持芙蓉美门残障关怀基金会前干事——黄秀萍传道的告别礼拜。黄传道于6月18日病逝,其追思礼拜在19至20日进行。谢谢何榕生牧师和凌向明牧师分别主持这两天的追思礼拜。黄传道曾任芙蓉市议员(2018-2019),是森美兰州首位身障市议员。 会督(右)代表年会和美门残障关怀基金会(总部),移交慰问金给黄传道的丈夫——叶满财弟兄(中);左为美门(总部)代总干事——潘银珠姐妹。
第一讲 认识创造与保养的慈爱天父第二讲 为什么需要上帝的恩典?第三讲 活在恩典中第四讲 在恩典中成长第五讲 世上恩典之路的终点
采访/整理:甘心 受访者简介:马来西亚神学院教牧硕士,曾在新加坡进修教牧辅导课程;投入牧养事工三十六年,在吉隆坡福建堂牧会至今,已二十四年。 甘:栽培下一代承接信仰的过程中,我们首要任务是什么? 何:基督徒得先认识自己信仰的独特之处,务必了解自己为何要信耶稣,重拾起初的爱心。 一般宗教是从人的出发点,寻找“神”;若这位“神”是人找到和由人命名的,这就不是创造宇宙的真神。 据圣经所示,创造万有的神主动向人启示自己:“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1:1-2、12)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这道就是主耶稣。“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4:12)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因为神差祂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3:16-18)故,人必须认识和相信,除了主耶稣,别无拯救;也当知道,若忽略救恩,必被定罪! 现代欧美教会没落,是因把信仰视为宗教,单单从人的观点来研究神和探讨基督信仰。今人强调个人和自由主义,高举人权和尊崇个人思想,把他人视为“神”,而轻忽信仰传承和宣扬救恩的意义。“知道神”(knowing about God)跟“认识神”(knowing God)是两回事,把两者混为一谈,是欧美教会的致命伤。 基督教不是哲理。圣经提到认识神不只是知识上的知道,更包括经历神。 基督徒必须更深、更全面地认识基督论、圣灵论、教会论、未世论和<使徒信经>的信仰宣告。 当基督徒宣告:“我信神”,是使自己跟无神论者分别出来;当基督徒宣告:“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是使自己跟多神论、拜偶像和拜“神明”者分别出来;当基督徒宣告:“我信我主耶稣基督”,是使自己跟其他一神论者分别出来。 基督徒必须领受神给予个人当下的特定角色和任务,前进不懈。有人说:“年青比知识,中年比经验,老年比品格。”故,信仰传承者能跟后辈分享知识和经验,特别是流露生命的品格,成为后辈信赖的导师。每个人应当在生命各阶段中,看准神的时间和季节,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甘:牧者如何把信仰传给他人?请分享。 何:牧者既要传讲信仰和教导真理,更要在生命每个层面中实践信仰。 教师跟导师之间最大的分别,是教师会说:“我讲,你听,你做我讲的”;导师强调陪伴和导训。 看看我们的主耶稣怎么行?祂跟门徒生活,教导门徒,陪门徒活出信仰。耶稣在旷野讲道,天暗了,又面对饥饿的群众,男丁约有五千,尚不包括妇女和小孩。耶稣可解决这窘境,却对门徒说:“你们给他们吃吧!”最后,耶稣将小孩子献上的五饼二鱼化为丰盛的祝福,喂胞群众(路9:10-17)。“深信”这功课,很难在课室里讲得清楚。 有个门徒对主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耶稣就赐下主祷文,以行动成全自己的敎导。祂已颁发大使命:“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除了传福音和使人得救,基督徒更有责装备圣徒。惟有门徒能不断生产门徒,把信仰传承下去。...
文:李祖国(年会经济部主席)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 “散聚之民”(DIASPORA)概括外国劳工、难民和无国籍人士,是一个存在已久,极具争论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课题,特别是难民饱经人道浩劫,自身成了人类文明的一大讽刺。 迄今为止,马来西亚有证件的外劳约有二百五十万,没证件的外劳没官方数据,一般估计为三百五十万左右,来自五十八个国家的难民约有十八万和约有五万无国籍人士。难民在我国没有教育和工作权,没有政府津贴的医疗福利,由于薪水低且不固定,住房环境自然不理想。更甚的是,很多国人对他们持不友善的敌意,而政府官员经常取缔的行动,使他们犹如过街老鼠。散聚之民在寄居之地失去人性的尊严,每天为生计烦恼;他们的小孩没有上学的机会,未来可说黯淡无光。 当病毒在全球肆虐期间,他们的处境尤为艰难。下列仅例举数项吾会救援赈灾事工(MCRD)收到散聚之民求助的信息: 一、李弟兄,我来自缅甸难民的教会,有五百多位会友,我们教会在吉隆坡已有十多年了,从没求人帮忙。受疫情影响,我们大部分信徒失业了,有一些也染疫了。我身为他们的传道人,现在没领薪金,因教会没钱支付给我。我们很多家庭都面临断炊的窘境,也没有钱买奶粉给孩子。会友都来教会求牧师帮忙,我都跟他们说:“不要怕,祷告吧,求上帝供应食物我们,为我们打开一条活路吧!”我们祷告后,上帝就派你们来帮助我们!上帝真是信实啊! 二、我是难民学校的负责人,我们有三位老师拿微薄的工资,学校有三十多位学生。我们收的学费是每个月一百到一百五十令吉,有钱的就多给,有些给五十令吉,甚至有的连一分钱都缴不出,我们还要为他们预备食物。现在家长们都没钱缴学费,因行管令,学校不能开课,我们的老师失业了。我们没有网课,因没钱买电子器材,学生也没有电脑上课。马来西亚政府不允许公私立学校接受难民学童。 三、我是罗兴亚难民,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必须长期吃药。因行管令,我现在失业,外面有很多警察设立检查站,我不敢去医院拿药,MCRD有办法寄这几款药给我吗? 四、李先生,我负责沙巴两个无国籍人士渔村的事工,他们大部分是来自菲律宾的苏禄人,其他来自印尼的Rungkus和Bajau Laut。我这里有三十多个婴儿,他们的父母都买不起奶粉,你们可以帮忙吗? 我们的关注 身为卫理公会传统的基督徒,我们在2018年9月21至22日的外劳和难民福音事工研讨会上,就移民工人、难民与其家属的难题中,学习理解和施援。我们想起主耶稣基督的教训:“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可12:30-31);“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28:19-20)基于这两点,我们关注的范围,如下所示: 一、我们呼吁马来西亚政府为非法外籍工人、移民和难民提供医疗援助。 二、敦促政府为非法外籍工人、移民和难民子女提供教育。 三、要求政府金援难民,包括提供住房、食品、运输工具、基本保健和儿童教育/培训。 四、敦促政府保护境内的难民,使他们的生活舒坦些,至少为此立法和改革重要政策。 五、敦促政府允许难民在我国找工。 六、敦促政府对非法移民实行免费的合法程序或大赦程序。 七、敦促政府不对非法外籍工人和难民动武。 八、呼吁政府加大力度,预防和打击人口贩运、偷运移民,确保所有被贩运和被偷运的受害者获得充分的保护和援助,以符合国际标准。...
文:叶德宗博士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各具功能的图像、标志、符号和雕像。 当我们看见黄色“M”字母的标志时,马上联想到麦叔叔,标志是商业界重要的促销手法,务求将产品烙印在顾客心里。对航空业而言,标志为品牌代言,涵盖客服、餐饮、仓座和票务等范围,是直接的条件反射,因此,标志内在的聚焦元素,成为客户选择和判断的考量。 因此,符号、标志和品牌图案的重点是引起注意力、建立更立体的产品信息,从而锁定忠实的顾客群体。 早期教会的基督徒遭受逼迫时,常使用符号,向对方暗示自己的基督徒身份,符号成为彼此寻找、鼓励和团契的根据。画出“鱼”的图案,成为当时彼此沟通的代码。 圣经有很多意象,如的祭坛、祭物、火和血。摩西领受的十诫石版、杖、铜蛇、立柱子、会幕、圣殿的所有器具和圣品摆设,甚至祭司精致的圣袍设计,都有其象征。 神说:“我必与你同在;你将百姓从埃及领出来之后,你们必在这山上侍奉我,这就是我打发你去的证据。”(出3:12) “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日间云柱,夜间火柱,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出13:21-22) 上帝说,必与摩西和以色列民同在,以云柱和火柱引路,显示祂与以色列人同行。吗哪和鹌鹑亦表明上帝每日的供应和眷顾。上帝亲自向摩西指示会幕当用的器具和陈设品,一丝不苟地阐明细节,包括质材和色料(出25章)。 约柜 会幕中的约柜,代表上帝与以色列人同在。约柜里盛装吗哪的金罐、亚伦发过芽的杖和两块约版(来9:4)。 吗哪的金罐,记念上帝每日供应和眷顾以色列人;发芽的仗,预表上帝的引导和生命;两块约版,体现上帝谨守祂永不改变的话语和应许,这也是我们的灵粮。上帝的同在不仅仅是“出现”在你我身边,更超乎我们所想、所求的。 陈设饼 陈设饼置放在摆列陈设饼的桌上。上帝明确指示,陈设饼等列为两行,每行六个,铺排在耶和华面前精金的桌子上,把净乳香放在每行饼上,作为记念(利24:5-9)。祭司必须在安息日更换陈设饼,表明在上帝面前服侍。 陈设饼是指耶稣基督的工作和记念祂为世人舍命与其设立的圣餐。陈设饼预表上帝的供应和天上的灵粮。祭司每个安息日更换陈设饼,预表信徒在上帝面前服侍和生命更新。 金灯台 金灯台是在会幕中提供光源的器具,以橄榄油点燃。 金灯台指向新约的耶稣——世界的光(约9:5),耶稣吩咐我们当成为世上的光。 香坛 “你要用皂荚木做一座烧香的坛。”(出30:1)...
会友篇 这年头可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疫情肆虐中,不少人都千方百计地保住“生命”和“生计”,而烦得风僝雨僽。 尤其是马来西亚不间断地实施行动管制令,后称为“国家复苏计划”(National Recovery Plan,简称NRP,有四个阶段),导致黎民百姓长期无法外出工作。有者在零工作、零收入,屋里柴米油盐和灯油火蜡等开销仍需支出,而积蓄无以为继的状况下,竟动了自杀的念头,想了结此生,避开现实的烦恼。至终,“举白旗”的呼声终于响起来,其宗旨是鼓励有需要者在自家门外升起“白旗”,不耻于地告诉外人自己实在需要救济,让外界将救济品送上门,暂时渡过难关。 “举白旗”运动的主催者,是来自吉兰丹州的聂法莎女士(Nik Faizah Nik Othman)。2021年6月28日,她发文呼吁需要援助的人士和家庭,直接在家门外举起白旗,传递出清晰的求助信号。她之所以会想出“举白旗”的方式,那是由于白布是一般家庭最普遍的物品,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妇孺最需要援助,而家里没有牛奶时,母亲们可将白色的婴儿尿布高挂在门外,让外人及时提供配方奶粉,喂饱孩子。 这项运动的美意值得称许,社会人士纷纷响应,甚至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让人感动不已。开展运动初期,果然扶助了许多已经潦倒和窘迫的家庭,然而,运动发酵的同时,亦曝露出人性的不少丑态。一些投机者滥用此运动的初心和社会人士捐献的爱心物资,致使许多义工心灰意冷,外界对此现象皆嗤之以鼻,例如: 许多人无需救济,只因贪小便宜而趁机索取救济品; 有的家庭同一天内多次索取救济品,在另一处自行买卖,获取暴利; 有的家庭几乎每一天都“报到”,把货品囤积在家,让其他有需要者得不到救济; 拿到救济品后,竟大骂义工发放的不是“名牌货”; 不事先登记、临时上门又不遵守安全措施(SOP)、疯狂抢货,为自己和他人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讨不到救济品,还大骂主办方派发不公,让自己无法受益。 历史多次凸显乱世中的社会丑态层出不穷,由乱象引起的连锁反应,使人沮丧。然而,身为基督徒,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当今的乱世凶年呢?依笔者浅见: 基督徒在这年头更应拨乱反正,免得自己如同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更应该秉持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不贪婪,坚守圣经的教导,彼此相爱,互相照应。2章4节提醒信徒:“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基督徒应成为亮光照耀的灯塔,为混乱的世间照射出一条明亮之径。 许多教会回应社区“举白旗”之势,预备救济品来接应弱势者,这是美事,但不能因此忽略了主里的弟兄姐妹。他们可能正处于水深火热中,但没告知任何人,而我们无法从表面看出他人的需求。现今无法探访和接触会友,教会的属长/小组组长/班会组长等领袖,应藉着线上探访,多关怀主内肢体;探访过程无需冗长,每周一次会比较理想,这能跟进会友们的现况,及时援助。笔者认为,不应只限于补充物资,许多信徒因防疫疲劳,灵命上也“举白旗”了,即自己跟上帝之间的关系、敬拜方式和心态都亮起警讯,教会更应迅速协助信徒们回到上帝跟前。信徒们当彼此扶持,就算个人疲劳极致,仍得紧抓住上帝不放! 纵然“举白旗”运动出现少数害群之马,滥用/盗用爱心人士捐献的物资,基督徒不应丧志,就凭着信心,继续以爱心服侍和接待周遭人,不要吝啬。要紧记13章1至2节的应许:“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相信我们在天上的父,必定会记念我们的辛劳和爱心。 亲爱的弟兄姐妹,世界陷入乱局,是基督徒继续服侍上帝和人的契机,我们是光和盐,要积极调和世间纷乱的局面。盼望我们当中逐渐厌世的弟兄姐妹不要丧志,当忍耐和盼望,相信上帝会设立云柱和火柱,引领我们走出红海,越过旷野,进入应许之地。阿们!...
文:刘美君 病毒肆虐的第一年,我强迫自己买了一台手提电脑。当时是2020年5月,行动管制令已执行了一个半月。那一瞬间,我熟悉的日常生活步骤,全都转到线上进行,包括教课和上课模式。 新买的电脑,备有基本的镜头、麦克风,还有最重要的微软软件和网络功能。这些在过去几年不见得是必须的配备品,此时此刻都得兼具了。当中,电脑或手机的镜头,更成为重中之重。 身为一名稍有年纪的教书匠,全面在线上教学,是种不小的挑战,更是全新的学习领域。除此之外,我平日惯常的团体运动,也全面转为在线上直播,我们则在家中跟着导师直播的屏幕来运动。原本就考验个人纪律的运动习惯,在封城的日子里,更显得自律何其重要。 学生似乎也蛮自律的,按时出席线上的课堂,跟老师会面,只是我打开屏幕,看到的除了是一格又一格的名字和学生的漫画头像,其余都是黑漆漆的画面。一方小小的屏幕里,好像什么都没有。我对着屏幕说话,手指按着键盘,空荡的房间里只有我的声音,授课中,没人给予任何反应。 我突然想起之前某一天的运动课。久违的韵律舞蹈课被搬到线上了,我们身为学生,准时等着老师,但是,大家都选择关掉自己的镜头,也许是不好意思让老师看到自己尴尬的肢体动作。结果,那一堂课进行到一半,老师便忍不住走到镜头前,大喊:“有人在吗?”接着,她要求大家互动,或在留言区里留言,或打开镜头,露脸运动。 这个场景和我如今面对的状况一样。此时此刻,我自言自语着,学生统统“躲”起来,看不到也不回应,让我忍不住大喊:“你们还在吗?” 疫情横空降世,影响了许多人,尤其是经济、职场和教育等领域,更多人在严峻的考验下,既要兼顾家庭、跟进社区乃至国内的确诊病例数,甚至担心自己和身边人会否确诊的情况下,蒙受许多压力。担心惧怕的当儿,连教会都关上大门,有人认为,那仿佛可以卸下自己重担的地方都失去了,心情更焦虑。这段期间,我窘在家里,足不出户,还得应付孩子和工作。在那毫无变化的屋子里,我在几个月后忍不住累积的压力,向家人发了一次大脾气。那一天,我将心里的恐惧和担忧都宣之出口,发了脾气后,却愧疚不已,只好把自己关在洗手间里。那突如其来的担忧和害怕,让我忍不住质问:“上帝,祢到底还在吗?” 泪水就这样崩盘了,我擦干眼泪,推门出去,却看到孩子在外头等着我,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那一刻,神让我想起圣经<约书亚记>1章9节的经文:“……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神的一句话,便连同孩子的拥抱,一起温暖了我。 神从未应许天空常蓝,但是不管任何光景,祂早已承诺:会一直在我们身边。不看环境,不依赖感觉,单凭神带领的信心,就算眼目所看都是黑漆漆,神的儿女也不需要担心。 课程持续进行中。学生们听到我问:“你们有在吗?”,竟然纷纷打开镜头,让我清楚看见一张又一张的小脸,在镜头前瞪着我,仿佛我问了一道很愚蠢的问题。一位学生索性打开麦克风,说:“老师,我们一直都在啊!” 这样的回答让我忍不住笑出来,虽然忍不住碎嘴说了他们两句,但看着每一位小朋友之后都开启镜头,陪着我完成当天的课程,我心怀安慰。 或许,当我们对着有如黑漆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仿佛看不见背后的真相时,神其实一直都在。也许,我们应打开清晰的镜头,专心仰望父神,发出如同学生回答我的话般:“我一直都在啊!”
https://youtu.be/4EM17HVqyUk
第一讲 (14/07 9am)卫斯理约翰(John Wesley, 1703-91)第一讲 (14/07 9am)卫斯理约翰(John Wesley, 1703-91)第二讲 (14/07 11am)柯多马 (Thomas Coke, 1747-1814)第三和第四讲 (14/07 2pm)亚斯理(Francis Asbury, 1745-1816) 苏慧廉(William...
采访/整理:甘心 供图:温俊卿博士 受访者简介:英国伦敦大学图书与资讯学系硕士、杜克大学神学院神学硕士、印第安纳Graduate Theological Foundation属灵导引教牧学博士;曾任护士、助产士、宣教士、社工、图书馆管理员、辅导员和马来西亚神学院讲师(教授教牧辅导和基督教灵修,至2014年退休),现为属灵导引导师;著有Discerning God in Our Life: The Dance of Two Wills(2016)。与夫——周协扬医生定居在芙蓉。 甘:就您所看,本地华人基督徒对灵性的认识有多深?请浅析。 温:这很难一概而论。灵性的定义与其神学观、宗派传统、传统文化和个人的属灵经历等等,多少会因互动而受影响。我相信,一般华人基督徒理解的属灵观有两种,即虔诚(devotional)和默观(contemplation)。马大积极以行动服侍主,是典型的虔诚者;马利亚静坐在主前聆听、默观,代表人需要调整和处理内在的生命。基督徒应同时具备“动”和“静”的属灵观念——忙于服侍时,也得静听内在的声音。 人重生得救是因信称义,是基于上帝的恩典,但华人基督徒积极服侍,好像是以此赢取上帝的爱与其恩典,这就导致我们理智上认同的,跟活出来的并不一致。基督徒必须坦诚、自省、彼此守望,才能探出自己灵性的深浅。 多数基督徒倾向于关注外在的品行,但这会成为公式的见证,导致主内肢体被糟蹋、伤害和利用,却不晓得要靠上帝处理内在的伤口而耗尽自我。教会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说过:“认识神才能认识人,认识人才能认识神”。若我们只关注于理智上的某种观念,那是“知识”,不是认识。就因为知识太充实,人难以认识三一真神。人的灵性跟神学根基如此紧密;基督徒必须理性汲取救赎论的要义和感性汇通圣灵论的精义,不能偏倚。 甘:提及“灵性”,基督徒应关注的范围包括什么?...
文:李祖国(年会经济部主席) 我读过一篇故事: 有一位教授在海边散步,海滩上布满了被海水冲上来的海星,不远处有个小孩,正拼命地把一只只奄奄一息的海星丢回海里。教授就走上前跟小孩说,你这样做是没用的,因为海浪会继续不断地把海星冲上岸,你怎么可能救得完所有海星呢!小孩看了教授一眼,一面提手把一只海星丢回海里,一面回答,我不知道我能够救得了多少,我能够救到一只,就一只! 看了这故事后,我深深被这天真的孩子感动,他那最原始的爱心(始于上帝给予人类的恻隐之心),没有被眼前超出个人力量的挑战而退缩。他选择尽力去帮助那些海星,远比很多人望“难”兴叹、抽手旁观好得多。 我想,假如小孩可以邀约他的朋友仔共襄盛举,一起救海星,彼此给力和加油,效率就马上提升好多倍了!教授也许可藉着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网络,或更深入地研究此“海难”,努力对海洋生态系统做出贡献,避免灾难恶化。年会救援赈灾事工(MCRD)所做的正是如此。某些地区发生灾难后,我们不再单枪匹马地做,而是立即整合灾区的信息,藉不同的社交平台公开,让群众知道我们赈灾的计划和地点,让有爱心的人捐献金钱,或到灾区当志愿者,将上帝的爱传递出去。 我们有多少恩典,就做多少事! 救援赈灾事工成立至今,已涉及国内外各项目,身为年会救援赈灾事工的主席,我常常被问及:您的预算是多少?资源够吗?这次的灾难范围这么大,我们给予灾民的援助有任何意义吗? 说真的,年会救援赈灾事工能够做多大、多远、多专业,我心里没谱儿。我总会四两拨千金地说:“我们有多少恩典(上帝的),就做多少事!”我不想让人微小的信心卡住上帝的工作,围堵上帝的慈爱!每一场赈灾计划都是从小小的想法开始,是上帝的爱激励教会和社会人士慷慨奉献,使我们获取更大的资源,来帮助更多灾民。 2020至2021年是灾难马拉松年,各级灾难接踵而来,导致我们的同工和志愿者应接不暇,疲于奔命。去年在全球蔓延一整年的新冠病毒疫情,至今仍揪住人心;始于今年1月,我国彭亨州文打陷入大水灾、印尼Nusa Tenggara Timor遭台风侵袭、印度和尼泊尔疫情告急、我国启动第三次行管令等等,在我过去五年的赈灾经验中,目睹的灾情之重、规模之大,不曾有之。 恳请弟兄姐妹继续为我们守望,也成为志愿者,出钱出力,分享基督的爱。我在此衷心谢谢支持我们事工的教会、企业界的朋友和社会热心人士。我祝愿大家身、心、灵健康、平安和喜乐,愿上帝常与你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