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主
文:叶德宗博士 每逢受难节,我们脑海总会浮现主耶稣受难的种种画面,心里为自己的罪忏悔,也重新思考主耶稣的爱与其赦罪之恩。 受难日,关乎耶稣基督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在此藉两首受难诗,深思主耶稣牺牲的爱。 第一首:紫色的袍 1.紫色的袍,荆棘冠冕,芦苇仗在右手,兵丁唾面,嘲笑讥讽,我见救主站立。2.祂在罗马守卫面前,承受我们罪债,鞭打刑罚,令人掩面,我见救主前行。3.急步奔向巨大十架,高悬在烈日下,人类数不尽的罪恶,我见我救主担当。 4.悬在十架,是创造主,天色渐渐昏暗,永远的赎价已偿还,我见救主逝去。 5.祂曾怀怜悯到世上,现在高天掌权,因为祂对罪人的爱,我歌颂祂的名。⁃ - - - 作词者是Timothy Dudley-Smith(英国圣公会牧师)。 歌词勾画出主耶稣从被审到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情节。 每一节歌词不只停留在描绘主耶稣受审的场景、被钉十字架的痛苦、代负罪担的残酷,到悬挂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赎大功为完结,而是把我带到主耶稣受刑罚的整个过程,犹如“我见我救主”站立、前行、担当、逝去。这画面凸显我是门徒之一,在在反映主和我之间的生命联系。 如此有层次感的歌词铺排,引导人逐渐感受主的爱,甚而激发人以歌颂回应主耶稣的伟大。 作词者铺写的每一节中心都有特定场景,随历史足迹渐进转换中,每一次提到受难地点,越接近步入钉十字架的位置,也越靠近死亡的阴影。 写词手法以场景为默想主轴,因此,歌词驱使人不断做出深度的回应。主耶稣为爱舍命,被钉在十字架上,是史实。 因主耶稣基督顺服和舍命,诗歌最后一节彰显了上帝怜悯和对世人的爱。这样的爱,世人完全无法体会;正因“无法”明白,这份不舍弃的爱恰恰跟我们生命产生不可替代的关系,使我们赞叹上帝的爱。故,每当我们歌颂上帝大爱与其名时,不仅仅口中唱颂,而是从内心发出最深的敬畏和称赞!一般而言,旋律是按着歌词的情感、意境和画面为蓝本。《紫色的袍》基本上每一节使用同样的旋律,除了第三节。铺选同一旋律的优势,可使唱者较易掌握音乐层面,更快将歌词铭记于心,且透过对歌词的体会,能有效诠释和回应上帝的爱。 第三节旋律是全新的,具有迫切感和急促的张力,只因耶稣被钉的时间越来越近。最后一节旋律跟第一节类同,似要回应主耶稣为世人舍命的爱。旋律在这一节的情感回应上注入“感恩”和“不配”之情绪,虽然怀着自己“不配”的心态歌颂,但可看出上帝对人不离不弃的大爱,而产生极度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