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古来牧区
2016年1月2日(六)晚上七时三十分,本人与内人在士古来堂参与主日崇拜后,与会众拍张大合照。当天有四百三十多人来崇拜。崇拜后,本人主持今年第一次的牧区会议。
2016年1月2日(六)晚上七时三十分,本人与内人在士古来堂参与主日崇拜后,与会众拍张大合照。当天有四百三十多人来崇拜。崇拜后,本人主持今年第一次的牧区会议。
年会文书黄约辉教区长令慈——郭秀凤女士,在12月24日早上蒙主恩召,息劳天家,在世寄居八十五载。30日早上十一时,假亚罗士打卫理公会举行安息告别礼拜。敬请为其家属代祷。 出席出殡仪式的教牧同工,与黄约辉教区长(前左五)家属合影。
12月27日,本人在缅甸仰光华人卫理公会证道。此堂有三位会友(廖美华姐妹、黄淑美姐妹和蔡君杰弟兄)共奉献二千四百美金(约一万二百令吉),支持南板二位同工一年的薪金。感谢主!
12月12日(六)中午十二时,本人携内人出席年会职员——甘慧仪姐妹与其夫陈万丰弟兄的婚宴。方既志教区长伉俪、庄进福牧师伉俪、简永裕牧师和黄伟善牧师伉俪等等,亦是桌上宾。愿上主赐福一对新人。 一对新人(后右三)与年会众职员合照
报道:甘慧仪 摄影:黄文彩 / 甘慧仪 3月10至12日,马来西亚华人年议会卫理公会,在马六甲皇冠酒店举办第二届的“2016宣教与布道营”,主题是:传遍本土本家,祝福万国万民。 10日下午三时,莫会长在开幕礼上,声称首届联合营会(7-9/7/09)有二百零七人参与,次届高达622,包括印度教区十一人(首次前来)、泰北八人、万宏一人、缅甸华人卫理公会十二人和棉兰五人,创下新史! 除了向各国代表问安、致谢和向会众介绍两位讲员,即戴继宗牧师(博士)和尼泊尔卫理公会会督——Immanuel...
...
文/供图:莫曾桂梅 简介:来自森美兰州日叻务堂,毕业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MIA)音乐系文凭班;与夫莫泽川牧师(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会长)结婚二十九年,育有二女一子(长女壮晓、次女壮谕和幼子壮信)。 一、请分享自己成为会长娘的心态和初体验。当会长娘前后,有何转变? 十一年前,外子当上会长时,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搬家。短短半年,搬了三次家。2004年12月31日,我们从马六甲堂搬到吉隆坡。由于孟沙(Bangsar)的会长府还在装修,我们暂时住在林志强兄空腾的家(他当时正好搬去新家)。三周后,我们才入住会长府。在孟沙住了五个月,由于家里进贼,我们便在一个月内找到有保安站岗的公寓,再次搬家。 搬家,意味着要适应新环境和外子新工作性质的转变。外子当会长时,管的是行政,不是牧会,少了与会友互动的机会。早期在甲洞堂,每年12月24日的平安夜,我们报佳音时,到会友家吃火鸡;年初一感恩崇拜后,吃会友送来的红酒鸡面线,才回乡过年。外子在甲洞堂和马六甲堂牧会时期,我们曾在一个晚上,赶赴两堂二至三场细胞小组的聚会。这些回忆,相信在外子今年年底卸任后,回到教会牧会时,会重现。 十一年前,我和仨小孩重回甲洞堂,主要是参加崇拜。甲洞堂虽是我们曾侍奉十年的教会,但如今不是驻堂牧师,和会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感觉上不一样;加上相隔了七年,很多会友我都不认识,还好,因一些老会友的关系,我很快适应了失落的时期。 二、如何当好会长娘的角色? “如何当好会长娘的角色”,我没刻意想过这问题,只想到把家顾好,让外子无后顾之忧地侍奉。当时,外子三五天要出门,孩子们还小,我只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住在孟沙时,家里进贼那天,是星期天,外子在麻坡堂的庆典中讲道。下午,我和孩子们从甲洞堂回家,进屋后发现贼从厨房的屋顶进来,“远水救不了近火”,我没有拨电给外子,而是拨给志强兄。他带着几位执事赶来,才帮我联络外子和报案。当晚,是志强兄侄儿婚宴的日子,我没心情赴宴,他说:“不管怎样,你们还是要吃饭吧。”一句话,就把我和孩子载去婚宴。外子当晚回到家,望着被撬开的屋顶,“无语问苍天”。隔天,屋顶未修好,他又去印尼,帮教会的海啸灾区赈灾。我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壮信才十岁),度过难熬的数日。 三、如何以会长娘的身份,与信徒互动? 人与人互动,不因为身份,而是共鸣。这些年,我随外子到不同堂会,与会友见面。写作,尤其是和家庭有关的话题,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因有一篇文章刊登在报章,在婚宴上和一位不认识的医生太太谈起来,过后,我托人送自己的第二本著作——《芬芳从心》给她。 传福音、关心人,也是互动。我家里进贼后,王桂荣执事从保安公司派了两个尼泊尔外劳,到我们家守夜。外子向其中一人传福音,开始时请他吃榴梿;后来,陪他看电影《耶稣传》。结果,先信主的这位再向同乡传福音。两周后,两人都要求根据外子给他们所读的〈约翰福音〉和〈马太福音〉,为自己取名“John”和“Matthew”。 四、除了陪会长出席各重要场所(如开幕典礼、主题庆典、晚宴)和招待嘉宾,会长娘必须留意什么细节,以辅助和支持会长?是否对某些活动,印象深刻? 陪会长出席庆典、开幕礼或晚宴,是近五年才有的事,也就是在孩子们考到驾照之后。出席不同的场面时,我常提醒自己,尽量不要带太小的手提袋。很多时候,我们在不同场所,会收到会友交来的奉献、支票、信件,甚至教会的特刊。这时候,大的手提袋就会用上场。还有,我也养成随身带纸和笔的习惯,以记录外子随时交待的事项。 多年来,我们随世界循道卫理宗联会到中国拜访教会,从餐座上的座席到官方礼仪,让我有很多学习的机会,见识不浅。我们也因此认识了沈冠尧牧师,他和已故的方中南荣誉会督,皆是世界循道卫理宗联会荣誉顾问。这几年来,我们都收到他从香港寄来亲自签名的圣诞卡。 今年3月1日,世界循道卫理宗联会首长在泰北召开宣教会议,外子传来沈牧师安息的通知。沈老牧师以九十二高龄离开我们,消息传来,我一阵难过,写了一篇短文记念他,获刊于沈牧师的安息纪念特刊《福杯满溢——永远怀念沈冠尧牧师1924-2016》(有关短文可见本刊,页40)。 五、父亲贵为一会之长,如何督促孩子的表现?与会长经营幸福家庭的过程,有何难忘事项?如何克服? 家,对我和外子来说,比什么都重要。料理家务,我会全力以赴,尽量不让外子操心。2011年,我安排父亲动脊椎骨手术;入院后,院方说除了之前的一万六千令吉,还要再花七千八百令吉为父亲买金属铁支,不然就要延迟手术。在拿不定主意的情形下,我只好拨电给外子。当天,他在总议会参加两个会议,第一个会议过后,他接到电话,就赶来医院和我一起商讨手术的事。 家,是信仰传承的地方。我以奉献为例,我们家几十年来,除了十分一奉献,每月会另拿薪水的几巴仙,帮助有需要的人。外子刚上任会长那年,一天下班回家后,为“如何筹一百万的宣教款”发愁,仨小孩看在眼里,各从自己的储蓄拿出一百令吉交给爸爸,以解燃眉之急。 去年5月,外子到印度宣教区,壮信拿他打假期工薪水的十分一(三十八令吉),让外子交给摩西牧师的孩子。11月,摩西牧师带妻儿到访,他拿到戏院检戏票赚的钱,再给摩西牧师的孩子各三十令吉。接过钱,那姐弟俩闪烁着感激的眼光。...
文:吴永基 从真理大学正门口走入校园,迎接我们的,是效仿许多大学椰林大道的“三H大道”。所谓的“三H”是摘录自该大学的办校理念,即“使师生具有谦逊(Humble)、人道(Humane)、幽默(Humorous)的三H人格,成为健全发展的人。”本着这样的精神,牛津学堂(1882)扩充至“专校”(1965)和“学院”(1994),最后升格至大学(1999),多少年来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 具有浓厚古典中国风,由红砖砌建成的牛津学堂,就在入口左前方不远处,与大学大礼拜堂隔了一个东方式的庭园和池塘,两者遥遥相望。牛津学堂现已改为记念马偕博士(Rev. Dr.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的小型纪念馆。除了展览一些马偕博士留下的文物和文献,也介绍这位影响台湾深远的一代伟人之事迹。我和太太安妮在不大的纪念馆里左转右插,试图从展览品中重拼马偕博士当年的风范,直到管理员礼貌而坚决地提醒:开放时间已过,并一再催促,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马偕博士的事工可分为四大范围: 一、宣教 马偕博士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定的信念与坚忍不拔的意志,不但打开了福音的门,也感召了越来越多人加入他的行列,壮大了其结果累累的宣教事工。除了留下眼前这些硬体建筑物,这位把生命都奉献在这块土地的宣教士,在鞠躬尽瘁侍奉了三十年后(间中两次回国述职),共建立了六十间教会,培育了六十位本土传道人,带领了超过一千八百人信主。在当时民风保守的社会里,这实在不容易。根据递交加拿大长老会海外宣道委员会(FMC)的报告,马偕博士提到所用的四个策略,即: 周游传道:一省一省、一村一村、一户一户、一人一人(文献显示,在头七年,马偕博士住在淡水的时间,竟然只有一百七十五天); 医疗和配药; 训练和差派本土年轻的传道人; 建教堂、建学校。 二、医疗 马偕博士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并教导公共卫生。那是台湾老百姓第一次接触西方医学和药物。疟疾特效药和其他西药的显著疗效,让老百姓从怀疑和抗拒,转为另眼相看。来淡水不到三个月,马偕博士已经在家中设床,进行开刀的手术。此外,一手拿钳子,一手抱圣经,成了他的标记。在简单器材的辅助下,他一生拔了超过二万一千多颗牙齿,解决许多人的牙疾之苦。 1880年,经过多方多次奔波,努力筹款后,马偕博士创建了台湾第一间西医医院,称为“沪尾偕医馆”。在清法战争时期(1883-1885),马偕博士和同僚尽心尽力地照顾挤满医院内外的伤兵。1912年,医院迁移至台北双连,现称“马偕纪念医院”。...
文:汤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