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汤鹏翔(双溪南眉堂代理牧师)
引言
从308第十二届大选开始,民联三党在毫无预备的情况之下,破天荒赢得超过所想的国会及州议会议席,人民,包括基督徒对我国政局有可能因此转变,而萌生许多期望。505第十三届大选变天不成功,显然在许多人头上浇了一桶冷水。接着,民联三党之间的分歧,不论是雪州撤换大臣的乱局,或是行动党与伊斯兰党之间的矛盾,都无疑让许多渴望在短时间内看见政权转移的人士大失所望。
在这种情况中,政治冷感似乎卷土重来。这种氛围在信仰群体中也不例外,“政教分离”之声再次被提出,似乎是要“提醒”教会,在过去几年对政治似乎有过多的投入了。
何谓“政教”?
什么是“政教分离”?“教”无疑是指教会,但“政”呢?政治?教会离得开政治吗?而政治又是什么?
从广义而言,政治是指城邦(polis)的生活,及城邦中市民(polites)的责任。狭义而言,是一门治理的科学(包括发展、管理资源、立法、权力)。若是如此,当教会要关心民生、经济、教育,甚至自建礼拜堂、使用何种语言敬拜等课题时,皆离不开政治。因此,“政教分离”的“政”,显然不是指“政治”,而是指“政府”(或政治掌权者、政策拟订单位等)。
回头看教会与政府的关系史,我们会发现一种钟摆现象。在初期教会时期,掌权者对教会没有好感。这可以理解,因主耶稣基督本身就是一名“政治犯”,被施以“颠覆帝国”之罪名处死。来到公元第三世纪晚期,因罗马帝国皇帝对教会有好感,教会从地下组织摇身一变,成为主要宗教,神职人员成为皇帝的顾问,信仰反成为得到政治利益的管道。罗马帝国瓦解后,教会(罗马天主教)反而更为巩固,教皇地位高过皇帝,甚至有把皇帝逐出教会的权利。这段时期是教会得到最高权柄的时期,可悲的是,这也是一段漫长的政治与信仰黑暗时期,民心蒙蔽、民智愚钝!
公元十五世纪末期,各国本土政治意识抬头,不愿意再被教皇掌控,教会的政治势力开始走下坡。来到十八世纪,处于世俗主义当道的年代,教会被迫撤退到一个角落,至此,“政教分离”成了“定局”。直到上世纪的洛桑福音会议中,福音派教会再次被提醒,纵然与政权分离,我们仍要无条件继续关怀宇宙万物,这当然包括政治界。
接下来,我会以神学及圣经这两个主要范畴,来思考政教之间的关系。
神学基础
我们如何认识上帝呢?祂关心宗教事务吗?关心子民是否遵守其旨意?这当然没错。然而,圣经也清楚地让我们认识,上帝也关心自然界,关心土地、关心这宇宙。同时,上帝不单单与其子民立约,这立约的内容也延伸至万国万邦。因此,上帝关注礼拜堂的建设,也关注环保课题;上帝关注子民的敬拜,也关注贫穷人的日常作息。
“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这是我们熟悉的经文,亦有不少经文提醒我们,上帝是慈爱的神,也是公义的神,对祂所创造的世界有公义的要求。因此,正因为上帝不但是宗教的神,也是自然界的主;祂不但关心其子民,也关心万邦列国。显而易见,上帝施慈爱和拯救世人,亦是公义的神;我们岂能只把眼光放在教会四堵墙内?
教会到底是怎样的群体?一方面,这是一群被宣召,从世界中分别出来,归属上帝的子民。他们被要求与世界不一样,分别为圣(圣洁的基本观念)。然而,分别出来并不是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或觉得高人一等;而是要继续在这个世界中,见证上帝的恩典与慈爱。教会需要活出“圣经的属世”观,且普遍受肢体认同和执行。
圣经角度
<提摩太前书>2章1至7节是其中一段讨论政教关系的经文,在第2节,保罗提到为君王及执政者祷告的原因,乃是为了让人民可以敬虔、端正(或庄重)地过平安无事(平静、安稳)的生活。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段经文说,为政权祷告,好让人民可以敬虔、端正地过平安无事的日子。
在原文,“平安无事”是写在前面的(英文圣经能够表达得清楚,中文语法则不通顺),属主要句子。“平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要过平安的日子,需要为政权祷告?原来,当时的罗马帝国也允许要给属下所占领的地区“平安”,但这种平安是有条件的。只要你接受罗马帝国的保护,不反抗、不走上街头、不喊口号,就能平安无事;否则,镇压大军就会进城!然而,这不是基督耶稣所允许的平安!
主耶稣所给的平安,乃是执行公义、对付罪恶的平安。这种平安的生活,既不是从妥协而来,也不是放弃原则而来的;那么,什么是平安的基础呢?那就是“敬虔、端正/庄重”。敬虔,并不是单单指准时在圣殿崇拜、常常灵修、禁食祷告,当然这些都是敬虔的表现,但不足够。圣经透露,敬虔表达了与信仰一致的生活(參提后3:5)。
保罗说,要为执政的祷告,好让我们能过平安无事地生活,这种平安不是用钱买回来,也不是出卖自己的尊严而换取的。我们要过平安的生活,就要以敬虔、庄重的态度,来享受这种生活;因此,要好好祷告,坚持不懈地祷告。在我国最近的局势发展中,确实让我们清楚得知,要能敬虔、庄重地度日,对政治的关怀是不可少的。
我们能做什么?
本文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在我国政治、信仰、民权等重要领域面临十字路口的当儿,甚愿上帝的子民能更热心关怀和积极参与保家、卫国、护教的活动。
一、祷告:积极参与M 24/7为国家祷告的运动。许多热诚的委身者都是透过祷告而来。事实上,祷告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我们要深信那昔在、今在、永在的上帝会垂听子民虔诚的祷告。
二、认识政治,开拓视野:我们不能停留在我国不同政党的低等谩骂氛围中。我们务必看清整个局势,更深入地学习、阅读和分析高素质的知识与信息,使自己成为有内涵的选民。
三、认识我们的传统和社会准则:在卫理公会章程(新修订)的社会准则中,对二十一世纪的各种挑战,已提出重要的论述与提醒,值得信徒花更多时间细心研读与落实。
四、社会服务:在天灾人祸频频发生的时代中,教会进行怜悯的行动是必要的。年会近年开拓赈灾事工,仅是起步。期盼吾会信徒未来能集合更多力量,看重吾会贯彻救济活动的根本原因(root cause)。
五、关怀政治、批判政治:教会与政府的关系有待加强,必须距离性合作(distancing co-operation),又能批判性同在(critical solidarity)。教会必须靠上帝的恩典,才能在两者之间拿捏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