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昌平(班达马兰堂代理牧师)

第一堂主题信息的题目是“营造布道的氛围与文化”,对于厘清布道事工大方向的牧者和弟兄姐妹特别有意思。在教会里营造布道氛围(atmosphere)与文化的用意,在于让全教会能够合一见证主,而不再注重个人表现。营造文化氛围是个过程,有三个步骤:一、知道其重要性;二、知道如何做;三、愿意重复地做。
怎样使全教会知道布道很重要呢?常见的做法是先在讲台上高声疾呼:“信主的人必得救,不信主的必灭亡”。讲完后,要求所有人填写个人布道立志卡,设定期限呈交布道对象的姓名并带人参加布道会。直接地说,就是先挑起大家的内疚感(你不做就有错!),补之以团体的无形压力(别人都在做,你敢不做?)。这方法不管是推动布道事工还是直销业务都肯定奏效,成果多寡视领导人的“功力”(才干、经验、魅力和魄力)而定。
但这堂主题信息呈现另一种做法:让大家先认识神,因为福音是神的福音(黑体字是主题讲义原文,下同)。其圣经依据是以赛亚先知蒙恩蒙召的经历(赛6: 1-8)。以赛亚亲眼看见(1)伟大圣洁的主,(2)自己的污秽软弱,然后(3)听见主呼召就回应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换句话说,我们若要明白布道何等重要,须先亲历福音为神的拯救大能,心被基督的爱所激励。依笔者管见,以认识上帝作起点来推行布道,就是让圣灵来工作,如此布道必有长存的果子(缅怀卫斯理兄弟的蒙恩与传道历程)。内疚、团体压力、领导力仍是血气肉体层面的动力,对于布道事工固有一时之效,但恐怕仍沾不到天国边缘(请看约3: 6)。
至于实践布道(知道如何做)的步骤,主题讲员提醒:每个信徒皆有神的呼召,成为奉献、服侍、传道之人,去为主作见证(罗12: 1-2)。宗教改革家所重寻的圣经真理“信徒皆祭司”,已包含教会布道使命的核心观念——教会是人人当门徒、人人布道。因此,教会的宣教与布道,不是事工的一部分,而是所有事工的导向,渗入事工的每一层面。教会与圣徒“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 22下)。
这样,布道在教会的生态操作中就要重新定位。我们习惯把布道划分为教会“五大圣工”之一,由一小撮“特别有负担恩赐”的人去做。其他会友参加聚会或其他团契活动就算已尽本分。此外,布道工作只占教会(还有教区和年会)时空与人力资源的小部分,聚会活动(除了几次布道会)多属圈内事务,少有布道使命的用意和导向。可惜,这是许多按照 “目标导向” (还是传统的)模式来操作的教会实况。
若把布道定位作为教会一切事工的导向(所做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看林前9: 23),那么,除了布道会以外,每次聚会都在装备及差遣信徒在日常生活、到世界里作主见证;信徒因此能彼此建立,常与主连接,随时布道,时时有圣灵同工(例如,徒11: 19-21)。笔者想,由于卫理公会的组织是联属教会(年会、教区和堂会联接),整个年会的事工仍按照上述的传统模式操作;年会的事工模式须重整,堂会才较容易转为布道导向。不论是年会、教区,或(尤其是)堂会,我们须要更加关注的是所办的一切活动,有多大程度引人归主、或帮助信徒在耶稣基督的恩典与知识上增长。
其实,营造布道文化是栽培门徒的过程,也就是成就大使命的过程。第二堂和第三堂都为我们说明,要实践和落实这一点:个人布道与初信栽培一定要紧扣一起,形成增加门徒的良性循环(第二堂);大使命的完成(布道与教导),须建立(新的)教会始达到目的(太28: 19-20)(第三堂)。这两节因版位有限,不能在此细说(总议会在2010年出版的《路向图》针对卫理公会如何在我国落实布道植堂和门徒栽培已给予明确提示,应认真看待)。其中的两个重点令笔者印象深刻:一、栽培门徒是长远(一生)的工作,是最值得做,也是最缺乏的工作。跟进栽培就好像父母养育儿女,一生伴他们行;二、布道是叫人(万民)作主门徒,为他们施洗(太28:19)。植堂是为了实行教导——按依照主所说的:“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导他们遵行”(太28: 20)。总言之,布道是成就大使命的第一步(“打开教会前门”)。栽培是后继工作(“关上教会后门”)。植堂是完成并延续大使命。主耶稣应许说:“看哪,我天天与你们同在,直到世代的终结。”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