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代如何“讲”神的属性?
活在后现代主义的时代,难免会受后现代主义思维影响,后现代主义提倡“反对绝对定义”。由此,我们的社会就产生多元现象,进入我们的教会。

文:叶德宗博士
活在后现代主义的时代,难免会受后现代主义思维影响,后现代主义提倡“反对绝对定义”。由此,我们的社会就产生多元现象,进入我们的教会。
后现代主义标榜无绝对真理的存在,然而,圣经是绝对的基督道理,这两者各不相容;各种主义都是暂时的,而基督的道理永恒不变。
这类思想可能出现在崇拜中使用的歌词、讲台信息、教会对社会的观点和处事理念中。
今天,教会接纳初信者的过程中,初信者会把其原有的思想概念融入教会生活,因此,信主已久的基督徒必须有效建立初信者的属灵生命,这是任重道远的使命,就从初信者受洗时,我们见证他们作出信仰的宣告、接纳和承诺扶持他们的属灵生命开始。有鉴于此,教会崇拜中的诗歌歌词如何讲述神的属性,直接影响初信者如何认识神,这是成熟信徒须承担的部分责任。
圣诗歌词是以文字来表达信仰观,陈明基督的道理;以有限的文字表达基督无限的福音,圣诗歌词承载基督的道理,就能建立信徒的属灵生命和使人生丰富。犹如<诗篇>是犹太人的歌集,尽是颂赞、祷告和敬拜神等。<诗篇>伴着犹太人的属灵生命成长。同样的,崇拜中的诗歌能建立我们的属灵生命。
教会诗歌的功能是颂赞和感谢上帝,以基督的道理劝诫人和彼此教导(西3:16)。
有些诗歌开始的内容写得很好:“我们是属于神,在神里面有福份。”歌词认定我们在神里的身份和神给予我们的福份,我们知道自己属于神,是因神先向我们显现祂的救赎大爱,藉着耶稣基督把我们从罪恶中赎回,这去向是从上往下。因此,我们能在神里得享祂的福份;得以来到祂的殿中俯伏、敬拜祂,是因耶稣基督的救赎功劳。耶稣基督启发我们与父神和好、敬拜祂,这去向是从下往上。
接着,歌词来到:“只想……在神的殿中……”。“只想”的字眼,削薄了人敬拜神的渴望。“只想”,含有想法,却无行动。诗人大卫以肯定和渴望神的语气显明自己敬畏神,如<诗篇>5篇7节所示:“至于我,我必凭祢丰盛的慈爱进入祢的居所,我必存敬畏祢的心向祢的圣殿下拜。”倘若歌词使用“我必……在……殿中……”,更能激发和巩固歌唱者们在神殿中敬拜祂的渴望。
下一句是我们对神做出肯定的回应:定睛在祂的荣美。“祢从有野食之山而来,有光华和荣美。”(诗76:4)英文圣经(ESV)是:“Glorious are you, more majestic than the mountains full of prey.”英文经文大意是“光华和荣美全是祢的,远超过山上的猎物。”
我们回应是因看见有极大的对比——世上的事和神的荣美。神的荣美远胜过世上一切事物,就像保罗在<腓立比书>3章8节说:“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基督丢弃万事。“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有了神,世上一切就成了粪土。转眼注目神,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属灵功课。
若单看“看万事为损失”,没有下文,对非基督徒来说,是一句很负面的句子。所以,写歌词需要属灵的眼睛、认识基督道理的心和对福音有深重、强烈的使命感。
若我们对神说:“能不能,让我……”,表示我们不太认识这一位神。而这首诗歌开始说我们是属于神的,尔后使用“能不能,让我……”我们会问:“神到底是谁?”歌词反映了作者不成熟的属灵光景。
再举例,耶稣说《浪子回头的比喻》中的父亲。“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路15:20)那位慈祥的父亲主动抱儿子,同样的,我们的父神主动寻找我们,祂的心极其期待我们能回到祂怀中。在我们集体敬拜和祷告中,使用“能不能”的字眼,就削弱神爱我们的心意和神的属性了。若可,使用“恳求主”更佳,字里行间可直接呼求“主”。
最后,这现代诗歌歌词以“要全心全意地敬拜神”为结束。这确实是我们穷尽一生都当学习的敬拜功课。
此外,我们在互联网上可看到一些诗歌歌名,如《加油耶稣》(意大利儿童诗歌)。想一想,什么人需要加油?说加油的人应该是什么身份?是强者或弱者?《无缘无故的爱》这歌名能表达神的爱和属性吗?是否会对神的位格大打折扣?神爱我们是有缘故的——我们属于祂,如<诗篇>100篇已清楚阐述。
教会的会众诗歌歌词,对我们的信仰观影响深远,愿所有信徒天天考查圣经,晓得明白基督的道理,如<使徒行传>17章11节所示:“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当藉着诗歌,传讲清楚神的属性,这是神给予我们的使命与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