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奉献是否合宜?

会友篇

在新冠病毒肆虐当下,愿大家平安!

相信大家已逐渐适应新常态的种种生活方式。许多此前看似不可能的生活方式,现已成为我们行动的规范,即在线上崇拜、线上圣餐庆典(新加坡卫理公会此时尚未执行)、外出戴口罩、去到哪里都量体温、和他人保持社交距离等等。如今,我想谈一谈线上奉献的方式是否恰当?

过往,我们会在崇拜前,或至少在崇拜的奉献环节前,准备自己想要奉献的金额。一些老人家认为,奉献就是要经历那个从钱包取钱出来的“痛”和不舍,再将这笔金额小心翼翼地投入奉献袋,这才能称之为“奉献”。

行动管制令初期,教会无法进行实体崇拜,有些堂会便呼吁会友存下当月要奉献的金额,待恢复实体崇拜后才投入奉献袋。不料,行动管制令再三延期,延了好几个星期后,教会开始面临实际的财务困境,就呼吁会友们可以电子转账的方式,汇给教会的银行户口号码。新加坡的情况更方便,只要信徒透过电子钱包,或以二维码扫描,“款项”就立即转入教会的账户,快捷而方便。

当然,奉献方式的转变也引起神学疑问,此等奉献方式合宜吗?会不会太草率了?如此“快捷而方便”的奉献,失去“从钱包取出钱的痛楚”,还能蒙上帝悦纳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议题是:如此大量的线上转账“交易”,会否触犯法律,遭执法单位视为洗黑钱的非法活动?教会要如何面对这些敏感的“指控”?

翻开圣经,里面并没有阐明信徒应当如何奉献金钱,我们相信,初期教会有足够的智慧处理当时的实体奉献方式,并在日后逐渐成型,进而成为今天的奉献环节与事后计算奉献的方程式。然而,在疫情肆虐的非常时期,教会实体崇拜成为卫生的一大课题,可教会现阶段仍有许多开销和需要支出的日常状况。我们在有限的行动中,应该要继续顾及教会的需要,不管以任何方式奉献,相信怜悯我们的上帝,绝对会悦纳我们的举动。

将心比心,这并不代表我们“无法苟同”老人家坚持收集当奉献的金额,日后才一并投入奉献袋的心态和举动。毕竟要老人家在突发时代改变思维和适应新常态的种种行为,已是一大难题,要改变固有思维和从前就一直坚信的一切规则,并不容易。我们无需为这些转变滋生纠纷,反倒要更感谢上帝,因各年龄层的弟兄姐妹愿意尝试以不同方式稳定教会的经济来源。

当然,最重要的,我们要确保转账方式符合本地律法,确保金额是转入以教会为名义的账户,进而确保教会免于不必要的指控和诉讼。

无论局势进展如何,信徒都要善用金钱和乐于奉献,成为金钱的好管家。<哥林多后书>9章7节记载:“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 神所喜爱的。”在非常时期,甚愿大家能以成熟的同理心,彼此相助,彼此体谅,更要彼此相伴,携手应对从新常态而来的种种改变。

郑汉华

新加坡卫理公会武吉班让堂会友

牧者

今年一月,中国武汉封城的消息,瞬间震撼了全世界。这消息是传得很快,但其他地域的人心却转得很慢,包括马来西亚。本来以为离我们太远的瘟疫与己无关,但随着我国新首相在3月16日晚宣布实施“行动管制令”(Movement Control Order,简称“MCO”)时,平民百姓就在一瞬间被敲醒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行动管制令,大家都不知所措,因在这之前,我们喝茶聊天的话题还是围绕于政治课题。教会突然停止崇拜和小组聚会,大家顿时不知如何安排平时固定的时段……有些人说,圣经教导我们不可停止聚会!但教会运作遭势不可挡的因素被迫暂停时,信徒该怎么办?这严峻的状况已来到眼前了,信徒竟不知如何自处。是的,我们连思想(神学)上的装备都阙如,一切都来不及准备。

后来,我们有了“线上”崇拜和“实体”崇拜的概念。好了,“崇拜”的方式暂时解决了,那奉献呢?奉献就好办,用“网上银行”的服务(Online Banking Service)就好了,甚至有教会开始研究“e-wallet”,如“TnGo e-wallet”是否可行。以后,这也许会成为“新常态”的动作。我们暂且不谈线上崇拜,就谈线上奉献吧。当然,这里指的是奉献“金钱”,不是奉献生命、时间和体力之类的。

从过去到现在,不少信徒对奉献金钱的态度很虔诚,觉得钞票和支票必须投入礼拜堂十字架前的奉献袋/箱里,过后颂唱一首奉献诗,以示自己是真诚地奉献给上帝。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奉献还是要有仪式感比较好。若随便写一张支票,或轻指一弹,就以电子转账到教会户口,这奉献的心态好像没那么庄重。如汉华弟兄所说的,有些信徒想要经历个人从钱包取出钱来的那份“痛”和不舍之感。现在不能进行实体奉献的过程,那份仪式感或那种痛就大打折扣了。

在教会的奉献环节里,内人一定为小儿预备一些小钱,当奉献袋传到孩子面前,就教他付出,如今这些都不能进行了。我在想,信徒在家进行线上崇拜典礼时,有多少人会预备一个袋子,向所有家庭成员收取奉献和保留起来,等到恢复实体的崇拜典礼,再投入教会的奉献箱?抑或已成习惯,继续以“网上银行”汇去教会的银行户口?我猜想,届时应该还会有不少人愿意展现从钱包里拿出一笔钱来奉献这动作吧。

奉献的意义不要只停留在教会的经济层面而已。无法实体奉献,只好以“网上银行”转账来履行个人责任,这是很好的。奉献是基督徒属灵操练的功课。人们面对金钱的诱惑不曾停止,上帝要我们奉献不是上帝缺乏,要我们供应给祂,而是上帝要视我们付出的心态来大大赐福我们。这种逆向思考的行为操作,是要考验我们是否愿意脱离金钱主义的捆绑、是否甘心乐意地奉献,同时供应礼拜堂的实际需要。奉献是宣告上帝的主权,是信徒显示自己顺服(或敬畏)上帝的心态。

万物都是主创造的,主拥有所有权,我们是受造来管理大地万物的,我们有管理权。要说明的是,信徒不是献上十分之一给主,其余的十分之九就属于自己,可任意花费,原来上帝对我们有十分之十的主权,我们只是顺服主权,学习管理金钱。十分一是当纳的,十分九也要归纳给上主;所以,我们不是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来支配这些钱,而是全然献上(注:非100%给教会)。

从古代的真金白银,到纸币支票、刷卡和电子钱包(e-wallet)等货币各种样式,现在的金钱交易是越来越方便和迅速。但在以资本主义为重的消费模式里,很多人对自己消费的方式越来越随性和麻木,钱也不像钱了。在现场付款和收到信用卡的账单时,消费者会心疼,而未来在手机滑两下的消费模式,却非得等到山穷水尽时才来疼。若把这种无感消费的模式移到奉献的行为时,我们就是无感奉献了。主耶稣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称赞穷寡妇把养生的都献上了,祂并非看重人人所赚和所献的百分之几,而是指出富翁奉献的心态有问题,信徒当引以为鉴。既然无感奉献,何来敬畏、何来顺服上帝?

线上奉献或虚拟转账的方式,应该是未来不能阻挡的趋势。教会可进一步探讨和教导,使信徒奉献给全能的上帝时,进退有度。

刘立章

亚罗士打堂主理牧师

About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