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21

圣经始于花园,终于城国——专访吴慧芬博士

受访者:吴慧芬博士 采访/整理:甘心 吴慧芬博士于2020年安息年假期间,在美国加州富勒神学院的图书馆,翻阅希腊文圣经《梵蒂冈译本》副本。 受访者简介: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神学硕士、东南亚神学研究旧约博士;著有《疫中書箋:疫情下的足跡》(2020)、《传道书析读:以敬以虔活在当下》(2019)和《圣经诠释:研读旧约和新约》(2017)等;现为马来西亚神学院旧约讲师兼教务主任。 甘:圣经要传递的重点是什么?请概述。 吴:身为在神学院教导圣经的讲师,我认为,圣经要传递的重点,可从这英文字“History”看出端倪。从字面的历史意义来看,His Story即上帝的故事。整本圣经是讲述上帝赐下救恩、拯救祂所创造一切(宇宙、万物和人)的故事。 <创世记>1至2章记述上帝创造人后,要人治理这地和受造界。上帝救恩的故事,于<创世记>第3章展开;直到新约,主耶稣来了,死在十字架上,为要救赎我们,让一切回归原点,即上帝与人和谐共存。我们今天仍活在这故事里,人若相信圣经的内容,就能体验上帝的救赎之恩。其实,从上帝跟亚当、夏娃的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圣经的焦点,在于上帝和人之间的互动,尤其是祂的选民——以色列人。 在<出埃及记>4章22节,耶和华说明:“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其他百姓也是上帝的百姓,因万物都为祂所造;惟有以色列身为上帝的长子和选民,是其他百姓仿效的榜样。尽管旧约穿插不少以色列人失败、软弱和背信的过程,但上帝不断施恩,挽回、看顾和保守以色列人,甚至差派独生的爱子——耶稣基督降世,让跟随主耶稣的人,都朝往跟上帝恢复关系和新天新地(新伊甸园)的方向。 从旧约到新约,上帝这几千年来,使用不同的人跟祂一起投入救赎的工作,来拯救堕落和偏离祂心意的人。圣经从亚伯拉罕说起,到摩西和约书亚等人,讲述一些人遵行上帝的心意,一些人悖逆;而先知不断提醒、责备和带出上帝应许的各种故事。让人感恩的是,身为万物主宰的主耶稣,竟然愿意谦卑,选择以最无助、需仰赖他人看顾的婴儿形像,诞生在马槽里。由此可见,上帝何等委身于救赎事件。 应许中的弥赛亚来了,人跟着祂必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主耶稣为我们死而复活,是给予我们复活的盼望。上帝的应许如此真实、可信,祂藉着主耶稣,为世人指引这条通往新伊甸园的道路。尽管人性软弱,屡屡失败,但无阻上帝邀请人继续跟祂一起完成救赎之旅。简言之,圣经是由上帝主导的救恩史书。 甘:疫情期间,本地信徒处境大不同,要如何坚信圣经(上帝)的应许和持续定睛在主身上? 吴:我国为抗疫而实施的各阶段行动管制令和防疫措施,导致人们要时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心态。就像政府突然宣布:芙蓉今年1月19日开始执行MCO,影响我在神学院的工作范围,我必须在家里教网课。新冠病毒窜起,让一切变得无法确定;像工作内容、教养方式、与人相聚、出外购物和旅游计划这些平常不过的生活步骤,都让人难以决定。我们失去自由,行动有限。 面对如此漂浮不定的情况,我们要如何找到生命的重心,把锚抛向正确的位置,使自己的小舟不受大风大浪摆动、迷失方向?我觉得,基督徒要定睛在主耶稣基督身上,把锚抛向祂,倚祂而活。 <以赛亚书>提到,当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时,以赛亚先知提醒他们不要模糊自己的视线,因以色列人离开了熟悉的耶路撒冷、圣殿、住宅和行业,被掳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所以,他们慌张、沮丧,对上帝失望。他们心里可能会问:“上帝在哪里?为什么上帝不动工?”以赛亚先知在这样的情景中宣告:“看哪,你们的上帝!”<和合本修订版>和<新译本>圣经翻译了三次“看哪”、“看哪”、“看哪”(赛40:9-10)。为何要重复三次?这要强调上帝从没离开祂的子民,包括被掳的以色列人。 我们可在当今疫境中,反思自己的定位。要知道,上帝仍在疫境中掌权,继续成就大大小小的事情。看哪?上帝有何作为?从去年三月开始,不少国家封城封国,许多工业场所停止操作,人们被迫居于家中。地球上许多自然生态的环境得以恢复绿油油的原貌,空气清晰、江河湖泊开始清澈见底,连臭氧层也慢慢自行疗愈,使人意识到自己过去剥削大地的作为,而愿意给大地喘息和恢复元气的机会。上帝藉着疫情,恢复万物生机。 这起公共卫生危机让我们有如以色列人,处在“受掳”的状态中,甚至无法到亲友家拜年。但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仍是上帝的仆人,应受祂差遣,去完成祂的救赎计划。上帝说:“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赛40:1)被掳者亟需他人安慰。在疫境中,我们难免灰心、失落、难过,亟需得着安慰。“安慰上帝百姓”的同时,我们得继续工作,“预备耶和华的路,修平上帝的道,填满山洼,削平大小山冈,使崎岖的成为平原。”(赛40:3-4) 于是,教会因疫情开拓其他服侍的方式和领域。有的基督徒走出去,援助平时没接触的对象——本地的原住民、寄居的外劳和难民。他们没有吃的、喝的、穿的、住的,无法谋生养家了,一些教会肢体就在这些弱势者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上帝要人与祂动工,使地上映照出天国的光辉。 基督徒不能去教会崇拜,就参与线上崇拜,把敬拜赞美、读经和祷告的主日程序“搬”回家里,使家成为敬拜上帝的圣殿(教会);两三人聚在一起,上帝就同在。若一间教会有两百个会友在自己的家崇拜,就可能产生了百多、两百个教会,这是非常可观的倍增。教会是由圣徒组成的,要定睛于神,回归圣经,让神的话语充满自己。即使听到不少负面消息,基督徒还是会忧伤和难过,但不至于绝望。 甘:要扎根于基督,难在哪里?要如何克服和实践圣经的真谛?...

从年会财务不敷看年会事工

文:李祖国(年会经济部主席) 我今年卸下年会会友领袖的职务,随即当选为经济部主席,任期四年。对我来说,处在新冠病毒冲击我国经济,疫情越趋严重,经济萎缩,百业待兴,失业率高企的大环境下,自己接任年会经济部主席一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祈求主的眷顾和弟兄姐妹的支持,助我在新的领域和新任务里,有所贡献。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年会意识到教会,特别是乡镇教会将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收到的奉献可能会严重不足。年会马上发动“伙伴教会援助金”,帮助财务缺乏的牧区,并把年会属下所有牧区对年会的承担金减少百分之二十巴仙,以减轻牧区的财务负担,让牧区有更多资源去帮助拮据的会友或社区的清寒家庭。 2020年一整年,吉隆坡卫理大厦几乎停摆,我们的客房租金归零,因体恤大厦里的其他商业租户经营上面对困难,我们也减收二十巴仙的租金。因此,年会在去年(2020)的牧区承担金收入中,少了十九万三千令吉,卫理大厦少收二十八万五千令吉租金;光是这两项,年会就少收了四十七万八千令吉。年会“伙伴教会援助金”是一项在预算案外的额外开支,约十八万七千令吉。这导致2020年,我们面对财政的赤字之高,即六十一万令吉,是历年来少见的(请看图)。 基于电脑程序的“问题”,我们修订2021年的预算案,发现需支付的,不敷约七十一万令吉。根据2020年12月15日的华人年议会资产负债表,我们可动用的经常费(在扣除不敷前),只有约四百五十四万令吉。如果我们不设法开源,光是这两年(2020-2021),我们就会花掉先辈过去五十年累积下来的三成储备金。这将大大影响华人年议会日后的事工发展。 以我个人理财的方式,除非万不得以,我是不赞同教会采纳赤字政策去编制预算案。若我们不能开源,就必须节流,万万不能“债留子孙”,即我们花钱,却让别人填坑。为扭转赤字的趋势,年会经济部建议向各牧区筹款五十万令吉,作为“伙伴教会援助金”(二十万令吉)和年会经常费(特别奉献三十万令吉)。我相信,当读者看到我这篇文章时,教区长们已在牧区议会向大家报告年会的经济需要。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知道牧区一样面对奉献收入减少的问题,所以,这个“金援”的呼吁不是强制的,大家可随着牧区的经济状况,按个人感动来支持年议会。 我想在此介绍年会的财务结构,好让大家多了解年会财务管理和操作的程序: 一、年会主要收入来自牧区对年会每年的承担金,按着会友人数计算,即坊间讲的“人头税”,总数约一百七十万令吉,占年会收入的37%。会友人数越多,对年会的承担金自然越高;至于少过三十五位会友的牧区,可自由奉献给年会。 二、卫理大厦经去年一整年停摆,客房租金几乎归零,但大楼维修等杂费得照常支付,不敷多达二十七万。卫理大厦在过去的每一年都有盈余,惟独今年不敷。 三、年会主要的事工各有专款,不可转移和用在不同的领域,如宣教款、教牧医药金、救援赈灾(MCRD)金、儿童之家和美门事工等等。 四、年会经常费最大的开销是: (一)产业管理及维修、年会职员薪金,约一百一十万令吉; (二)行政费,五十七万令吉; (三)伙伴教会援助金,二十万令吉; (四)教牧退休各项福利,十七万令吉; (五)《南钟》不敷八万令吉等费用。 有心者可从年会经济部提供的报告里查阅,内有详细的年会财务报表。 本届年会经济部的五大任务是: 一、年会传道人年俸调薪(必须在2021年完成); 二、如何增加卫理大厦的收入;...

新创世纪下人变超人的新世代处境

文:吴海凉 如果你问我,要如何为“人”下个简单和实质的定义,我第一反应是:原子生化物质有机体脆弱的本质,伴随生老病死的原生状态,是人身为人的先天宿命论。这是个有生必有死的自然循环,会老亦会病的必然性质,限定了人的格局和处境,也因人的一生有期限(寿命),期限内又有生理上的不完善(病痛),因此,如何面对、克服死亡和病患等问题,便形成自古以来人类生存史上最大的苦恼和挑战。 从一百万年前出现在这个地球上的原始人,到七万年前智人临到,后者除了脑力功能大大提升,生命体的有限本质基本上保持不变。然而,来到廿一世纪科技发达的今天,智人依然会死亡这个硬件和软件双组合的结构问题,已开始被视为技术问题,是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的。 2013年,科技先锋巨擎——谷歌设立了一间专门研究解决人类死亡问题的子公司Calico。公司总裁——马里斯(Bill Maris)大言不惭地宣称:到了2100年,人类寿命可延长到五百歳。单从人类寿命过去几百年来,从早期一般活不到五十岁提高到近期可达的八十歳看,人类在未来三四十年内,把岁数提升到一百二十岁是有可能的。问题是,寿命延长后的人类,生活会更美好吗?人类从版本1.0的猿人(homo erectus),成为版本2.0的智人(homo sapiens),再到今后3.0升级版本的自我改造后,跃升到和神平等地位的神人(homo deus)阶段,这一潮的新演变引起的宗教伦理涵意,值得关注和思考。 今天的智人是以什么途径来改善,使人更长命、更健壮少病,甚至无病和更聪明、能干的生理与心理转型,以致引领整体发展朝向建立“超人”(transhuman)的领域昵?科学家把当今整套重建人类的方程式,称为“生理增强工程”(bio-enhancement technology),至今已开发的科研领域,包括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生物电子联结(bio-electronic)丶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丶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和传统救命用途的药剂医疗法(pharmaceuticals)。 新方向总目标除了改良人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还通过义肢和发明人造器官,为今后社会创造另一组形态的人,即肉体与机械合并,靠机械装置维持生命的“司驳人”(cyborg)。新发展带来新景象,人的分类会因此更复杂,原智人又可细分为有生理改造与没改造的普通人,加上“司驳人”和人类以人工智能建造的人型机器人(humanoid robot)。如果没误解,科学家把人生前的意识和记忆上载至电子媒体,存活在计算机和手机里,这产品也是人类自我承传下来的新生命体吗? 传统上以种族(race)区分人种的做法,今后将由更多元的品种(species)取代,过去以种族区分人类导致种族歧视等主义盛行,已无穷尽地祸害人类,现今若加上的品种差异多元,是否会造成另一形式的社会矛盾和人际冲突,例如生理增强后,智商等其他素质更佳的人,如何和没增强的较弱者公平竞争,以避免社会继续分裂,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社会新课题。 基督教认为,人是按上帝的形像和样式受造,造人的上帝才是全能、全智的神。今人按自己心意,应用和增强工程来改变自已的特性,使人往“超人”的方向发展。人的所作所为,是扮演或改变上帝原先造人的角色吗?人这轮自我改造的人种活动,是否暗示人可提升到和上帝同等,即“人神”(homo deus)的更高位格呢?上帝以自己原有万能的力量,即“道”来造人(约1:2-3),人则以人为科技来改造自己。前者是神从无中生有的创造,后者是原版本的再造。所以,创造在先,再造在后。 从事物开端的源头来看,上帝才是亚里士多德所指事物源生的第一因,人自我改造的行为无法取代神的原创根源,人要扮演或取代上帝的角色,必须从原创做起,改头换面的片面修补不能把人变成神,因这不是创造。再说,科技上行得通,不表示伦理道德正确,从版本2.0的智人改变成版本3.0的超人,科学技术上或许行得通。然而,乖离神当初造人的目标和改版后的新人种,可能面对人性和生活的新挑战(例如人长命后多出的日子如何善用;若财力薄弱,如何应付长命后额外的老年生活费问题),则涉及经济和伦理道德正当与否的问题,非技术问题那么简单了。 根据以色列当代闻名的无神论历史学家——赫拉里(Yuval Noah Harari)的说法,人类特别是信奉一神教的信徒,在过去好长的日子,是信靠圣经的教导来生活,圣经就是真理和行为守则。然而,今人是凭自己的感觉和主观喜好生活,圣经的权威和指导人类行为的地位,已由科学精神取代。换言之,人放弃了以往指引人生方向的神本主义,转而遵从以人为中心,着重自由意志的人本主义而进入人类纪(Anthropocene)的新时代。人类舍圣经而完全信靠自已人生观的人文主义(humanism),联合价值中立的科学观来决定生活和生命的内容,人这举动就显示人有摆脱外力、自我造神称圣的欲望。通过科技手段的增强工程来改造,或廷长生命体,显示人们怕死,因死亡带来生命终结后的恐慌和灵魂归属的忧虑、茫然。...

古今崇拜

文:叶德宗博士 根据福音书,主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众人、医病、赶鬼,且遵守会堂的规矩行事(路4:44,13:10;可1:39;太4:2;路4:16)。 耶稣来到世界,没废弃会堂的敬拜程序和礼仪,反倒按着规矩进行,如祂在<马太福音>5章17节所言: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主耶稣对敬拜观点(约4:23)的要求更高,祂清楚阐明: “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祂。” 犹太会堂敬拜的焦点,是记念上帝自古以来所行的大事,透过宣读经文来默想和歌颂上帝的全能、全权、公义和慈爱。会堂敬拜注重的“话语”,包括祷告文、恭读律法书、宣讲上帝的道和教训。这一系列环节是会堂群众同声宣读、思考默想、齐声歌颂和同得话语造就,是重温上帝在犹太民族中的作为,再次提醒本族如何成为独一无二的选民。 会堂在新约时期的功能: 一、延续圣殿的形式,在每个固有区域——会堂里,传讲上帝的道和聆听上帝的律法。 二、信徒们在此祷告和唱诵礼仪诗歌(包括诗篇),歌唱是会堂敬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会堂里的教导注重建立和加强信心的课题。 四、是实行纪律的场所,包括讨论、执行信徒当有的纪律生活。 五、是施行善事的场所。 初期教会的敬拜模式源自会堂时期,即讲道和宣读律法、讨论和教导。主耶稣是敬拜的中心,当时仍保有敬拜礼仪和礼仪诗歌,延续到如今的东正教、天主教、圣公会、信义会和卫理公会。当今各宗派的崇拜模式、内容或有更新和增添,但均有完整的崇拜礼仪指南为基础指标。 犹太教与初期教会最大的差别,是犹太人在安息日敬拜;基于主耶稣在星期日复活,初期教会在星期日敬拜。基督徒在主日敬拜,是源自初期教会的决定。 会堂的敬拜程序: 一、宣召会堂有两个部分: “Yotzer”的意思是“He who forms”(由祂塑造),进入上帝创造一切的主题后,“Ahabah”的意思是“爱”,为记念上帝施行的爱,尽心、尽力地爱上帝。...

防疫疲劳

会友篇 2021年伊始,原以为疫情应该会逐渐趋稳,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外围环境并不如预期所料,截至完稿时,全球已有近亿人被病毒感染。未几又迎来农历新年,笔者今年不能如往年般与家人共聚、团圆,而市场上的经济依旧低迷。人人最初是齐心协力、兴致勃勃地抗疫,但随着时间飞逝,疫情不见好转,社会出现了“防疫疲劳”1 的趋势。 回想起2003年非典型肺炎一役,这场疫情只持续了几个月,病毒在夏季后逐步消失,但也使当年的许多企业一蹶不振,经济有如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好多年,然而,大众没因此“疲劳”,因看到勤洗手和戴口罩的措施确实奏效,能有效地击退病毒。因此,当去年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候,众人相信,“依样画葫芦”的招数会让疫情尽速了结。可是,新冠病毒的传播率异常高,至今仍无法解决,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严重打击所有人的生活。许多人确实“受不了”,纷纷出现因“防疫疲惫”而松懈的惰性现象。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许多人开始不管防疫的安全措施,“桃花依旧笑春风”地开派对群聚,大道出现长长的回乡车龙,病毒藉此“助力”,得以迅速传开,不少场所的自助餐重新搬上台面,众人无视“口罩令”和保持人身距离等举措,忽略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标准作业程序)。这些都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弟兄姐妹万万不得仿效啊! 如果您身边有从医的亲友,您大可从他们那里了解到,现在的医疗负担是异常沉重,许多医务人员已经过一年的“废寝忘餐”,早已心力交瘁。他们也是普通人,都有自己所爱的家人,只因他人不负责任的后果,自己无法休息片刻,被迫继续坚守岗位。但是,长久下去,医疗服务难免会崩溃,更严重的后果,是整个国家的人民生命不能获得基本保障的窘境啊! 身为基督徒,我们更要记念在医院殷勤作战的主内肢体,求主保守他们身、心、灵获得出人意外的平安。人无法独立而存,不要为了自己短暂的好处因松懈片刻,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教会是社会上的光和盐,要守好本分,坚持做足防疫的步骤;不聚餐和群聚、不破坏防疫的工作,在崇拜聚会中严守SOP,以实际行动保护社会的医疗服务,就是履行个人的社会之责。 尤其在农历新年期间,许多游子无法回乡(包括笔者),笔者相信这是巨大的牺牲,但为了防疫,不把病毒传开,得从你我的牺牲开始。求主保守我们今年平安、安静渡过遍体鳞伤的农历新年。我们也迫切祈求,在明年同一时间,随着国内外的新冠疫苗普及和疫情受控后,我们能再次如鹰展翅上腾,重新出发,再次回乡探望亲爱的家人,实现真正的大团圆。求主怜悯! 笔者今年无法回乡,多少有些失落;故此,将心比心,深愿上帝赐福和保守大家新春蒙恩、一年胜似往年、身心康泰、出入平安! 郑汉华 新加坡卫理公会武吉班让堂会友 1 即指一般人不止想放弃抗疾,甚至对洗手和戴口罩等行为感到厌倦,严重者日常生活和情绪受到影响。抗疫疲劳的症状,是个人容易累,睡眠质素差,浑浑噩噩,早上醒来觉得半梦半醒;亦会影响个人想法,引发厌倦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牧者篇 防疫警钟响起近一年了,反反复复的各式行管令还管用吗?越来越多人质疑我国的防疫措施是否仍有效?也许,是时候该检讨和反省了。 最近常听他人提起“防疫疲劳”,即长久紧绷的防范病毒意识随着时间流失,已慢慢松懈下来。据笔者观察,社会上的一些人已不戴口罩、一些人没保持人身距离地群聚聊天、一些人则Cuti-cuti Malaysia(到处旅游,包括去病例出现的红区游玩),连落实“行管令2.0”的州属工厂也不理会我国MITI(Ministr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