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始于花园,终于城国——专访吴慧芬博士

受访者:吴慧芬博士

采访/整理:甘心

吴慧芬博士于2020年安息年假期间,在美国加州富勒神学院的图书馆,翻阅希腊文圣经《梵蒂冈译本》副

受访者简介: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神学硕士东南亚神学研究旧约博士;著有《疫中書箋:疫情下的足跡》(2020)、《传道书析读:以敬以虔活在当下》2019)和《圣经诠释:研读旧约和新约》2017)等;现为马来西亚神学院旧约讲师兼教务主任。

甘:圣经要传递的重点是什么?请概述。

吴:身为在神学院教导圣经的讲师,我认为,圣经要传递的重点,可从这英文字“History”看出端倪。从字面的历史意义来看,His Story即上帝的故事。整本圣经是讲述上帝赐下救恩、拯救祂所创造一切(宇宙、万物和人)的故事。

<创世记>1至2章记述上帝创造人后,要人治理这地和受造界。上帝救恩的故事,于<创世记>第3章展开;直到新约,主耶稣来了,死在十字架上,为要救赎我们,让一切回归原点,即上帝与人和谐共存。我们今天仍活在这故事里,人若相信圣经的内容,就能体验上帝的救赎之恩。其实,从上帝跟亚当、夏娃的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圣经的焦点,在于上帝和人之间的互动,尤其是祂的选民——以色列人。

在<出埃及记>4章22节,耶和华说明:“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其他百姓也是上帝的百姓,因万物都为祂所造;惟有以色列身为上帝的长子和选民,是其他百姓仿效的榜样。尽管旧约穿插不少以色列人失败、软弱和背信的过程,但上帝不断施恩,挽回、看顾和保守以色列人,甚至差派独生的爱子——耶稣基督降世,让跟随主耶稣的人,都朝往跟上帝恢复关系和新天新地(新伊甸园)的方向。

从旧约到新约,上帝这几千年来,使用不同的人跟祂一起投入救赎的工作,来拯救堕落和偏离祂心意的人。圣经从亚伯拉罕说起,到摩西和约书亚等人,讲述一些人遵行上帝的心意,一些人悖逆;而先知不断提醒、责备和带出上帝应许的各种故事。让人感恩的是,身为万物主宰的主耶稣,竟然愿意谦卑,选择以最无助、需仰赖他人看顾的婴儿形像,诞生在马槽里。由此可见,上帝何等委身于救赎事件。

应许中的弥赛亚来了,人跟着祂必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主耶稣为我们死而复活,是给予我们复活的盼望。上帝的应许如此真实、可信,祂藉着主耶稣,为世人指引这条通往新伊甸园的道路。尽管人性软弱,屡屡失败,但无阻上帝邀请人继续跟祂一起完成救赎之旅。简言之,圣经是由上帝主导的救恩史书。

甘:疫情期间,本地信徒处境大不同,要如何坚信圣经(上帝)的应许和持续定睛在主身上?

吴:我国为抗疫而实施的各阶段行动管制令和防疫措施,导致人们要时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心态。就像政府突然宣布:芙蓉今年1月19日开始执行MCO,影响我在神学院的工作范围,我必须在家里教网课。新冠病毒窜起,让一切变得无法确定;像工作内容、教养方式、与人相聚、出外购物和旅游计划这些平常不过的生活步骤,都让人难以决定。我们失去自由,行动有限。

面对如此漂浮不定的情况,我们要如何找到生命的重心,把锚抛向正确的位置,使自己的小舟不受大风大浪摆动、迷失方向?我觉得,基督徒要定睛在主耶稣基督身上,把锚抛向祂,倚祂而活。

<以赛亚书>提到,当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时,以赛亚先知提醒他们不要模糊自己的视线,因以色列人离开了熟悉的耶路撒冷、圣殿、住宅和行业,被掳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所以,他们慌张、沮丧,对上帝失望。他们心里可能会问:“上帝在哪里?为什么上帝不动工?”以赛亚先知在这样的情景中宣告:“看哪,你们的上帝!”<和合本修订版>和<新译本>圣经翻译了三次“看哪”、“看哪”、“看哪”(赛40:9-10)。为何要重复三次?这要强调上帝从没离开祂的子民,包括被掳的以色列人。

我们可在当今疫境中,反思自己的定位。要知道,上帝仍在疫境中掌权,继续成就大大小小的事情。看哪?上帝有何作为?从去年三月开始,不少国家封城封国,许多工业场所停止操作,人们被迫居于家中。地球上许多自然生态的环境得以恢复绿油油的原貌,空气清晰、江河湖泊开始清澈见底,连臭氧层也慢慢自行疗愈,使人意识到自己过去剥削大地的作为,而愿意给大地喘息和恢复元气的机会。上帝藉着疫情,恢复万物生机。

这起公共卫生危机让我们有如以色列人,处在“受掳”的状态中,甚至无法到亲友家拜年。但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仍是上帝的仆人,应受祂差遣,去完成祂的救赎计划。上帝说:“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赛40:1)被掳者亟需他人安慰。在疫境中,我们难免灰心、失落、难过,亟需得着安慰。“安慰上帝百姓”的同时,我们得继续工作,“预备耶和华的路,修平上帝的道,填满山洼,削平大小山冈,使崎岖的成为平原。”(赛40:3-4)

于是,教会因疫情开拓其他服侍的方式和领域。有的基督徒走出去,援助平时没接触的对象——本地的原住民、寄居的外劳和难民。他们没有吃的、喝的、穿的、住的,无法谋生养家了,一些教会肢体就在这些弱势者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上帝要人与祂动工,使地上映照出天国的光辉。

基督徒不能去教会崇拜,就参与线上崇拜,把敬拜赞美、读经和祷告的主日程序“搬”回家里,使家成为敬拜上帝的圣殿(教会);两三人聚在一起,上帝就同在。若一间教会有两百个会友在自己的家崇拜,就可能产生了百多、两百个教会,这是非常可观的倍增。教会是由圣徒组成的,要定睛于神,回归圣经,让神的话语充满自己。即使听到不少负面消息,基督徒还是会忧伤和难过,但不至于绝望。

甘:要扎根于基督,难在哪里?要如何克服和实践圣经的真谛?

吴:基督徒欲在日常生活中扎根于信仰,就要先明白圣经的教导,忠实地从<旧约>读到<新约>。<摩西五经>已指导子民当如何敬拜上帝和熟悉生活伦理,不外乎是行公义、好怜悯;读懂了律法书,便晓得如何活出圣洁,成为合乎上帝适用的器皿。<新约>的教牧书信劝信徒不要结党,乃要彼此相爱,因这是主耶稣的吩咐。使徒保罗也阐释,信心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

可是,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很多挑战。例如:人群中,只有你闭上眼睛,在饭桌前作谢饭祷告,好像很奇怪哟。主并没有要求信徒必须闭眼祷告,信徒不用在人前做出祷告的样子。我们随时都可以在心里说:“上帝啊,谢谢祢赐给我这桶美味的爆米花”、“谢谢祢赐给我这丰盛的早/午/晚餐”。基督徒祷告是可以关上门,不让人看见的。

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论,基督徒要实践圣经的教导,主要步骤有三:一、设定时间;二、要灵修和阅读属灵书籍;三、信徒要保持联系和彼此关怀。

我很容易受社交媒体影响,光是回覆各种网络媒介平台和聊天群组的信息,就占据了我不少时间,很难安静阅读和休息。因此,我列出使用这些电子平台和软件的优先秩序,将手机调到静音模式,免受干扰;我每晚灵修和阅读后,多出来的时间才浏览面子书和Instagram,然后休息。

多年前,当我的健康出状况,我是靠着阅读圣经和有深度的属灵书籍,反复思索圣经人物的情节,紧紧抓住上帝。我很喜欢阅读,走到哪都会带着书本。属灵书籍能指引我回到圣经,尽管这些书没为我提供明确的答案,但能助我在逆境中看到人必须跟上帝建立关系的要旨。杨腓利(Philip Yancey)的作品最让我折服,像《恩典多奇异》(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无语问上帝》(Disappointment With God)和《有话问苍天》(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等等,他都写得很细腻,把信仰剖析得很真实,能给予读者体验疼痛、针对信心、拥抱怀疑的空间。我现在还追读他其余的著作。进神学院之前,我读了不少属灵书籍,为日后的侍奉岗位立下扎实的基础。

面对灵性低潮期(或艰苦期),是基督徒必然的人生经历。苦难能把人推到上帝面前,逼使这人与上帝坦诚、真诚,从而见证上帝是否如此信实。在黑暗时期,若信仰群体能同心同行,就能走得更远。一根火柴会越烧越小,若一把火柴同时燃烧,就能越烧越久。同理,信徒要坚守真理之路,很容易灰心,若有一班值得信任的人在身边,可彼此分享、说笑、提醒、鼓励、包容、扶持和代祷,这条路走起来好像也没那么吃力了。没人是孤岛,可独立而活。我们目前不能和牧者、弟兄姐妹见面,但可在线上聚会,彼此关心和守望。大家各据一方,但心可连在一起,Apart but not Alone(分开但不孤单);众心如城,虽远亦近。


非常时期,人有不同作为。吴博士酷爱阅读,亦著作,其新书《疫中书笺——疫情下的足迹》,呈现作者在疫情中探索信仰的过程、灵里感悟和生命反思,并期许读者能在疫境中,看透自己仍处于上帝的同在里。

About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