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之义,饮主更深——专访温俊卿博士
采访/整理:甘心 供图:温俊卿博士 受访者简介:英国伦敦大学图书与资讯学系硕士、杜克大学神学院神学硕士、印第安纳Graduate Theological Foundation属灵导引教牧学博士;曾任护士、助产士、宣教士、社工、图书馆管理员、辅导员和马来西亚神学院讲师(教授教牧辅导和基督教灵修,至2014年退休),现为属灵导引导师;著有Discerning God in Our Life: The Dance of Two Wills(2016)。与夫——周协扬医生定居在芙蓉。 甘:就您所看,本地华人基督徒对灵性的认识有多深?请浅析。 温:这很难一概而论。灵性的定义与其神学观、宗派传统、传统文化和个人的属灵经历等等,多少会因互动而受影响。我相信,一般华人基督徒理解的属灵观有两种,即虔诚(devotional)和默观(contemplation)。马大积极以行动服侍主,是典型的虔诚者;马利亚静坐在主前聆听、默观,代表人需要调整和处理内在的生命。基督徒应同时具备“动”和“静”的属灵观念——忙于服侍时,也得静听内在的声音。 人重生得救是因信称义,是基于上帝的恩典,但华人基督徒积极服侍,好像是以此赢取上帝的爱与其恩典,这就导致我们理智上认同的,跟活出来的并不一致。基督徒必须坦诚、自省、彼此守望,才能探出自己灵性的深浅。 多数基督徒倾向于关注外在的品行,但这会成为公式的见证,导致主内肢体被糟蹋、伤害和利用,却不晓得要靠上帝处理内在的伤口而耗尽自我。教会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说过:“认识神才能认识人,认识人才能认识神”。若我们只关注于理智上的某种观念,那是“知识”,不是认识。就因为知识太充实,人难以认识三一真神。人的灵性跟神学根基如此紧密;基督徒必须理性汲取救赎论的要义和感性汇通圣灵论的精义,不能偏倚。 甘:提及“灵性”,基督徒应关注的范围包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