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之义,饮主更深——专访温俊卿博士

      采访/整理:甘心

供图:温俊卿博士

受访者简介英国伦敦大学图书与资讯学系硕士、杜克大学神学院神学硕士、印第安纳Graduate Theological Foundation属灵导引教牧学博士;曾任护士、助产士、宣教士、社工、图书馆管理员、辅导员和马来西亚神学院讲师(教授教牧辅导和基督教灵修,至2014年退休),现为属灵导引导师;著有Discerning God in Our Life: The Dance of Two Wills(2016)。与夫——周协扬医生定居在芙蓉。

甘:就您所看,本地华人基督徒对灵性的认识有多深?请浅析。

温:这很难一概而论。灵性的定义与其神学观、宗派传统、传统文化和个人的属灵经历等等,多少会因互动而受影响。我相信,一般华人基督徒理解的属灵观有两种,即虔诚devotional)和默观(contemplation)。马大积极以行动服侍主,是典型的虔诚者;马利亚静坐在主前聆听、默观,代表人需要调整和处理内在的生命。基督徒应同时具备“动”和“静”的属灵观念——忙于服侍时,也得静听内在的声音。

人重生得救是因信称义,是基于上帝的恩典,但华人基督徒积极服侍,好像是以此赢取上帝的爱与其恩典,这就导致我们理智上认同的,跟活出来的并不一致。基督徒必须坦诚、自省、彼此守望,才能探出自己灵性的深浅。

多数基督徒倾向于关注外在的品行,但这会成为公式的见证,导致主内肢体被糟蹋、伤害和利用,却不晓得要靠上帝处理内在的伤口而耗尽自我。教会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说过:“认识神才能认识人,认识人才能认识神”。若我们只关注于理智上的某种观念,那是“知识”,不是认识。就因为知识太充实,人难以认识三一真神。人的灵性跟神学根基如此紧密;基督徒必须理性汲取救赎论的要义和感性汇通圣灵论的精义,不能偏倚。

甘:提及“灵性”,基督徒应关注的范围包括什么?

温:成为家庭/家族第一代的基督徒,固然会面临种种挑战。若来自破碎的原生家庭,自我价值观低,就无法跟上帝和他人联结亲密的关系。教会是由很多家庭组成的,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家庭系统带进教会,包括不成熟的人际关系。有者认为,属灵生命是从信主后开始,这问题可大了。若属灵生命从信主开始,那之前的人生经历不重要吗?有问题的人际关系模式从人生初期即可见端倪,惟我们在教会和神学院所学的灵性功课并不那么具体。

重生者让圣灵进入个体时,直接影响人的罪性,从里面更新。上帝藉自己的形像创造人时,要跟人建立关系。我们有灵、魂、体,三者紧密相连;而圣父/圣子/圣灵彼此之间是和谐的。故,我们必须关注神、他人和自我的关系。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壹4:20)。

这是教会出现人际关系冲突之因,因人不知如何化解和跟对方和好。很多信徒特别是第一代信徒,都跟原生家庭有段距离,只因感受到教会肢体的爱就进来,但基本上还不懂得如何交际、跟他人互动,一有事情发生,就跑去其他教会取暖了。因此,如何处理被他人嫌弃和伤害等范畴,是神学院教牧辅导/关怀课程里讨论的议题。

此外,有很多很成熟的信徒对上帝并不那么敏锐;但初信者对神如饥似渴,思想没那么复杂,容易跟上帝交流。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我们也是祂所生的。”(徒17:28)基督徒关注的范围很踏实。没有上帝,我们无法存活。

甘:基督徒常说的“要更新”、“要成长”,指的是什么?

温:更新和成长,指的是自己和上帝的关系。心意更新,是藉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和事情,产生内在情绪和情感上的波动,即喜乐哀怒。我们与主相会时,是以经文认识主,以读经时所见、所触的,在日常生活中操练主的同在。当人真诚和主交流时,能体会祂是活生生的神,所有事情都能跟主谈。但人往往把读经和祷告变成功能式的动作,只在自己需要资源、要解决问题时,才找上帝。

我正准备这星期天的讲章,读到<诗篇>22篇和80篇时,自然而然地赞美神:“主啊,祢真伟大!”<诗篇>80篇指以色列是失败的葡萄树,因没有活出上帝的使命;耶稣才是真葡萄树(约15:1)。若要成长,基督徒得扎根在主耶稣里面;就像母腹的婴儿不需做什么,只管吸收母体的营养维生即可。

我们要藉圣灵省察内心是否有负面情绪,并带到上帝面前,求上帝触摸和医治我们的伤口,助我们饶恕伤害我们的人。怀恨、痛苦和妒忌,会荼毒身、心、灵;每个人避不开,必须懂得应对。有些基督徒的体现未必合乎上帝心意,故,上帝会以各种方式“震动”人,让人察验到自己的潜意识里,还有这么多东西没让祂清除和洁净。当人逐渐改变时,会发现同样的人和事已无法让自己激动。久而久之,基督徒便能成长,在灵里自由。

甘:在您所处的环境中,有何原因拦阻基督徒灵性成长?

温:我国基督徒深受西方流行文化影响。拦阻基督徒灵性成长的主要原因有二,即个人主义和速食文化。前者将个人感觉和看法凌驾于上帝之上,不易在教会过肢体般的生活。灵性成长不能马上在生命中见效,这是缓慢,亟需沉淀的过程,但有些人渴望能简易、迅速地使灵性熟成;而速食文化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难以静坐读经和祷告,畏于默观。

有些异端份子在教会热忱地崇拜,活跃参与各活动,惜本性难移,只因弟兄姐妹没为彼此守望,少了爱心。散会了,大家各走各的。“若我跟你合不来,我为什么要参与祷告会,再看到你?!”

再者,查经班助人认识和经历主,本是美事。然而,查经班的成员依赖于主讲人,处处被动,个人成长的程度也许有限。我们要留意,不是拥有神学背景的人才能带领查经班;否则,其他人就不敢开口。圣经的话语可让每个信徒轮流喂养听者。

读经和查经是很有趣的。人乐在其中,一样可认识上帝。这很简单。每个人都会观察和发问。我们读经文时,会发现字里行间隐藏的亮光吗?大家无须执意找出答案,乐于分享即可。有些问题根本没有答案。有个弟兄问:“上帝创造宇宙万物时,一天就可以做好了。为什么要六天?”那个“天”,跟今人理解的天地是否一样、是不是要跑二十四个钟头?我会坦述:“不知道。”但我们要对圣经维持好奇心,继续发问,因我们是人。

基督徒灵性无法成长的原因,包括懒惰和任性。行管令期间,上帝以疫情使人反省更深。疫情爆发前,一般教会是怎样的教会?有的人怕死,欲求靠上帝;有的人希冀上帝赐福,才信主。私心使然,人只想利用上帝。惟上帝看透人性,愿以爱感化人;祂知道如何管教人。

甘:看不到圣父/圣子/圣灵之三位一体的上帝,人如何默观?

温:上帝无所不在;基督徒默观,要善用灵眼。

使徒们跟随主耶稣三年,皆以人的眼光看待主,大众也不承认祂是神子、弥赛亚:“祂明明是跟我们一样的人,祂明明是个木匠……”惟使徒保罗宣布:“……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祂了。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6-17)后人便能凭信心接受圣经的内容。 

圣灵为什么要住在人里面,从内发出?我很看重自己跟上帝的关系,若我跟主的关系很亲,我不用人家告诉我:你该去探访某人、致电给某人,或慰问某人。很多人习惯将彼此见面视为教会存在的意义,却忘了教会的内涵是联系。

基督徒必须学会在灵里默想和体验,敏锐于灵里的感动,更像主。今我不再是我,乃是基督。使徒保罗强调,人越认识主,会越倒空自己,屡屡彰显主道成肉身的奥秘。默观,有益于基督徒灵性更新和成长,使“内在的人”成为新我,进而恢复自己是上帝儿女的宝贵身份。

希腊文“I am”,意即上帝。耶和华对摩西说:“I am Who I am”,即“我是我”/“我就是上帝”。我要如何亲近这全能、全权的天父上帝呢?研读经文能助我默观;默观是欣赏,不是判断。人欣赏一幅画,不会特意分析画的颜色和线条,破坏美感。默观,像人望着星空而联想到上帝:“这些星座是祢创造的,至今还在!”默观,是常联系上帝,使生命多结果子(约15:5)。

默观基督,自能畅饮祂里头的生命之泉。“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基督是我们的生命,祂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祂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3:3-4)

2014年,马来西亚神学院为应届毕业生办退修会,右四为温博士。
2016年9月,温博士在迦南地书房(Canaanland Bookstore)主持自己的新书发表会。
“耶和华啊,现在祢仍是我们的父。我们是泥,祢是窑匠。我们都是祢手的工作。”(赛64:8)
温博士看重自己的职分,愿意尽心引领身边人进入主的同在和安息中

About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