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人跟神之间的纽带——专访何榕生牧师

采访/整理:甘心

受访者简介马来西亚神学院教牧硕士,曾在新加坡进修教牧辅导课程;投入牧养事工三十六年,在吉隆坡福建堂牧会至今,已二十四年。

甘:栽培下一代承接信仰的过程中,我们首要任务是什么

何:基督徒得先认识自己信仰的独特之处,务必了解自己为何要信耶稣,重拾起初的爱心。

一般宗教是从人的出发点,寻找“神”;若这位“神”是人找到和由人命名的,这就不是创造宇宙的真神。

据圣经所示,创造万有的神主动向人启示自己:“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1:1-2、12)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这道就是主耶稣。“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4:12)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因为神差祂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3:16-18)故,人必须认识和相信,除了主耶稣,别无拯救;也当知道,若忽略救恩,必被定罪!

现代欧美教会没落,是因把信仰视为宗教,单单从人的观点来研究神和探讨基督信仰。今人强调个人和自由主义,高举人权和尊崇个人思想,把他人视为“神”,而轻忽信仰传承和宣扬救恩的意义。“知道神”(knowing about God)跟“认识神”(knowing God)是两回事,把两者混为一谈,是欧美教会的致命伤。

基督教不是哲理。圣经提到认识神不只是知识上的知道,更包括经历神。

基督徒必须更深、更全面地认识基督论、圣灵论、教会论、未世论和<使徒信经>的信仰宣告。

当基督徒宣告:“我信神”,是使自己跟无神论者分别出来;当基督徒宣告:“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是使自己跟多神论、拜偶像和拜“神明”者分别出来;当基督徒宣告:“我信我主耶稣基督”,是使自己跟其他一神论者分别出来。

基督徒必须领受神给予个人当下的特定角色和任务,前进不懈。有人说:“年青比知识,中年比经验,老年比品格。”故,信仰传承者能跟后辈分享知识和经验,特别是流露生命的品格,成为后辈信赖的导师。每个人应当在生命各阶段中,看准神的时间和季节,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甘:牧者如何把信仰传给他人?请分享。

何:牧者既要传讲信仰和教导真理,更要在生命每个层面中实践信仰。

教师跟导师之间最大的分别,是教师会说:“我讲,你听,你做我讲的”;导师强调陪伴和导训。

看看我们的主耶稣怎么行?祂跟门徒生活,教导门徒,陪门徒活出信仰。耶稣在旷野讲道,天暗了,又面对饥饿的群众,男丁约有五千,尚不包括妇女和小孩。耶稣可解决这窘境,却对门徒说:“你们给他们吃吧!”最后,耶稣将小孩子献上的五饼二鱼化为丰盛的祝福,喂胞群众(路9:10-17)。“深信”这功课,很难在课室里讲得清楚。

有个门徒对主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耶稣就赐下主祷文,以行动成全自己的敎导。祂已颁发大使命:“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除了传福音和使人得救,基督徒更有责装备圣徒。惟有门徒能不断生产门徒,把信仰传承下去。

承担自己身份和使命的门徒,能成为后辈的遮盖者、导师和父亲,乐于宣扬美好的文化,使后辈更卓越。

美国卫理公会牧师兼领袖学讲师——约翰·麦斯威尔(John Maxwell)说过:“成功的领袖,是懂得提拔他人的人。”基督徒要学会尊荣他人。“一个成功的人不是看他立了多少‘汗马之功’,而是看他提拔了多少优秀的人(后辈)。”

耶稣栽培了十二个门徒,保罗栽培了提摩太,就是好例子。传承的宗旨,是栽培出敬畏神的一代。敬畏上帝,是人在生命所有阶段中认定上帝。

甘:请向教会推荐传承信仰文化的好方法

何:当今许多敎会不能有效地传下信仰,是因把敎会精英化,并非“偏平化”。

这是指教会只有那一小撮人(精英)是厉害的,因此,许多责任都落在那几个人身上,他们的责任就过重,不知不觉会忽略他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

长辈要认同自己活着的使命是建立门徒,因大使命不单带领人信主和死后上天堂而己。成熟的基督徒会提挈后辈追逐人生标杆,朝向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可12:30)的道上,得以到生命树那里。

信徒要领受教会在当地而立的异象,达成共识,以同一步伐,同心兴起敬虔和敬畏上帝的下一代——能影响时代的胜利军。因此,敎会要有完整的传承系统和训练一班愿意委身的导师,其实,每个基督徒都能领导一些新人。为臻此目标,教会要兴起更多小组,信徒要“偏平化”,即平信徒可关心和栽培另一个信徒。

要知道,圣灵赐下不同的恩赐,是要引领基督肢体各有所展,各尽其职,更有效地服侍教会,务求使成全圣徒的气氛和文化在教会流行;除了讲方言,其他恩赐都能造就他人。教会健康发展的特质之一,是弟兄姐妹能彼此相爱,谦卑地看别人比自己强。

甘:有意分享信仰真谛的信徒,应具备何等条件

何:登山宝训的“八福”,是主耶稣论信徒蒙福的应许。

主耶稣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动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10)

基督徒传承这些美德(八福)的同时,是使后辈认识个人蒙福的真实见证。

登山宝训的“八福”,是神国子民应有的品格。世人看重自我表现,而“八福”强调虚心;世人想办法拥有和抓住更多,惟“八福”强调倒空虚己。“八福”的每一福都按着次序而来,先有虚心后哀恸,哀恸过后才能温柔……

分享信仰者必须活出属神的品格和结出圣灵的果子,即“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加5:22-23)

传承者必须有为父的心、以天父的事为念、时时经历神爱和愿意做在主耶稣身上。

要成为后辈的导师,就必须有为父的心。“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的。”(林前4:15)

为父者会耐心引导孩子,毫无保留地给予,分享经验和成功之道,希望孩子青出于蓝。为父和为师者会让后辈骑在自己肩背上,让后辈看得更远,走得比自己更稳,避免他们走上自己的寃枉路,甘于成为后辈的护行者。坦白说,若要装备其他信徒,自己必须曾经历父神奇异恩典和无条件的圣爱;因为,若自己没有的,人不可能给予,自己不够的,人也不舍得给出去。

传承者必须兼具正确的心态和清楚的焦点,凡事以天父的事为念。年少的主耶稣说过:“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路2:49)基督徒凡事当以讨神喜悦为首,并非以自我为中心。

将信仰传给他人的最大致命伤,是个人没有安全感主耶稣面对试探时,为何关关难过,仍能关关过?魔鬼刻意寻衅,重复对主说:“祢若是上帝的儿子⋯⋯”惟耶稣丝毫不摇动。因耶稣在约但河受洗时,天父已公开说出:“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圣灵早已落在圣子身上(太3:16-17)。

甘:翻看主耶稣把信仰传给十二个门徒的史记,您有何心得?请为此做总结。

何:耶稣言教也身教,带领门徒走入人群,以行动和爱牧养门徒。

<希伯来书>4章14至16节说明:“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悯,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读者能饱受安慰。

耶稣不是高高在上地把道德守则抛给人,等人犯错就罚人。祂是走进人的生命,经历人的痛苦,面对人的试探,因此,耶稣很了解人,能体恤人。

当彼得三次否认耶稣时,“主转过身来,看彼得。”(路22:56-61)主耶稣是以完全接纳和无限之爱的眼神,看着彼得。这就是我们的救赎主——耶稣爱人的模式。

古今中外的属灵前辈为主奔波,把最好的献上,进而成为后代学习的榜样,因我们看到他们是忠心的。先贤恪守宗旨,活出<希伯来书>12章1节的要义:“我们既有这许多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

对我而言,我把信仰传开,惟愿属灵后辈跟上来;若他们证明我是忠心的,如云彩的见证人,我就能心满意足,如保罗所说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己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后4:7)

About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