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团圆”的意义

会友篇
有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碰上疫情肆虐底下,如今尚能达成“月圆人团圆”的景象,恐怕是难如登天吧?
“团圆”二字,在华人心里有崇高的地位和情意结。回首疫情以前,只要大年除夕,或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临近,长长的车龙已堵塞大道每一个角落。机场能看到许多游子从外国归来,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出关,准备回老家见见许久未能叙旧的长辈们。巴士站也挤满了许多满怀期待的游子们,希望顺利买到车票,搭上归途之旅,为的是要跟乡下的家人“实体”团圆。
然而,疫情来袭,此情此景不再。
疫情致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关系)疏离而陌生。受病毒威胁,人人只能透过屏幕,跟亲友“见面”。然而,疫情越拖越久,最初藉屏幕见面的高频率,会随着人疲于依赖科技而逐渐减少,连老家的亲友都不禁质疑,在外谨慎过活的人们,是否仍惦念着自己?
新常态底下,不得不让人再思“团圆”二字,给予人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没错!我们过往有无数完整的团圆景况。老人家每年期盼孩子孙儿回家跟自己叙旧,是无可厚非的。但许多时候,新生代未必能把握和珍惜“实体”团圆的契机,不少人在饭桌上只忙着跟自己的社交网站,或电子产品互动,忽略了饭桌上另一端欲言又止的长辈和友人。这种“团圆”是理想的团圆,能达到彼此沟通和促进关系的初衷吗?
随着疫情蔓延,后悔莫及的人可多了,尤其是自己亲友散落在新马两国的人们,无穷无尽的思念一直笼罩在彼岸之间。我们能做什么,以实现超越时空和距离的“团圆”,来弥补过往轻忽“实体”团圆的无心之过呢?
笔者身处新加坡,所爱的至亲留在马来西亚,只能遥望着远方的家乡。笔者认为,上一代对“团圆”的概念,离不开思念的情怀,家人和亲友都希望跟长年在外打拼的游子多聊几句,多关心一点,好让游子可藉沟通、理解和彼此代祷,传递出自己仍在乎对方的心意。若有能力,我们不妨主动多一点表示,为对方制造一些惊喜,让亲友在不同的时候,收到自己托人送来的小礼物、信件,或为他们订购的佳节食物,重点当然不是物品本身,而是那一份千丝万缕的思念和自己真诚的心意。这样,对方就能感受到游子一直眷顾着自己的需要,不因疫情而忘记,或忽略了自己。
趁着中秋佳节,这里送上新加坡家喻户晓的应节歌曲——许美静的《城里的月光》,与大家共勉之。这首歌有这么一句歌词:“若有一天能重逢,让幸福撒满整个夜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家要好好保重,照顾好自己和身边人。盼望有朝一日,大家能随了自己的心愿,安好地彼此相见、相拥。
郑汉华
新加坡卫理公会武吉班让堂会友
牧师篇
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被认为是一年中月亮最亮、最圆、最大的满月,对家庭观念浓厚的华人家庭来说,是好意头。正所谓“月圆人团圆”,在如此满月的情况下,若大家平安,没少掉谁;大家和睦,没人缺席;大家健康,没人卧床,就更好。总之,一家人整整齐齐,家和万事兴,团结在一起,对于看重家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幸福的。
因此,“圆”成为重要的符号和象征。若家中长辈坐在圆桌边吃饭,但目睹一些位子空荡荡的,心中难免会失落。社会步骤变更,游子离乡背井深造或打拼,常年不能陪在父母身边。父母只盼逢年过节,等到儿孙回乡,把圆桌坐满。然而,这种奢望已被无情的疫情剥削。
去年3月,自我国封锁至今,游子们很少有机会回乡。以笔者为例,趁我国去年首次实施RMCO阶段而回乡一趟后,已一年没回老家了,内人也已两年没回乡。在国内跨州回家,或许可行,但跨国回家基本无望,也望不到尽头。若在这段时间内,遇上亲人(尤其长辈)去世,也只能在·····里瞻望亲人最后一面,或在线上出席丧礼。若执意回家,就得经过繁琐的申请手续,穿着防护衣(PPE),千里奔丧,若是邻国还来得及,但地理上更远的一些国家,出国的难度就扩大了。
其实,人们团圆或团聚,着重的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如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子女对父母的孝恩、对食物的回味、对过往人事物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厮守理念等等。过去在实体的团圆形式中,我们有把握好这份情感吗?或只沉沦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里,没多跟家人沟通?只躺在沙发上宅着,没跟身边人在家附近散步、看看?只想着工作的进度,忽视了旁边的亲人?这么说来,这种形式上的团圆毫无意义,如今后悔莫及,已无济于事。不过,久久一次才团圆的热闹,多少有些不足,就别提路上会塞车和收拾行李这些累人的体力活吧。试想一下,儿孙一家大小回乡团圆,长辈一开始是很期待的,但过了几天大家得回城上班、上学,一下子全走光,长辈的心情可说是大起大落,从平静到热闹,欢喜到消失,孤独感和失落感马上就涌现了。
我们目前能做的,除了以手机的视频通话,也可寄些礼物、食物和照片给至亲,送上惊喜,让恩情保温。或更进一步,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里,以手机联系至亲,保持沟通的习惯,不让长辈长时间挂心。可趁这时候,请长辈传授食谱的秘籍,学习自己动手烹煮出家乡的食物。平日多发生活视频、照片和短讯,让远方的亲人继续了解我们近日的动态,同时把味道传承给年轻的一代,不亦乐乎。惟基督徒知道,日后更有意义的大团圆,即将在我们眼前展开。
我们当顺应时代之变,更新思维,珍惜眼前人。游子在外过节,可邀请同样回不得的游子一起过节,所谓“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今年农历新年,笔者一家无法回乡,就跟朋友一家一起吃团圆饭,一样热闹非凡。同理,家乡的长辈也可邀请左邻右舍或好友一起吃团圆饭,就算处于抗疫期,人也不至于太失落。
不论我们拟出任何替代方案来“团圆”,始终比不上跟亲人面对面地团圆。我们当忍耐,心里存着盼望,盼望迎来阖家团圆的那一天。当年被哥哥们卖掉的约瑟,离乡背井辗转多年,最后当上埃及宰相,地位仅次于国中一人之下,最终把家人接到埃及团圆,还让亲人过上好日子。今年的中秋未能团圆,或许临近冬至也无法如愿,大家要继续照顾好自己,让想念自己的人安心些。
刘立章
亚罗士打堂主理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