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求、寻找、叩门,谁愿开门?——专访蔡增影医生伉俪

采访/整理:甘心
供图:蔡医生伉俪

受访者简介:蔡增影医生毕业于马大医学系,现为淡边卫理公会会友领袖;其妻——陈素明医生毕业于新加坡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为淡边堂卫理探访小组组长。蔡医生伉俪合营两间诊疗所,育有二男二女;四位儿女与其配偶全是医生,两代十人从医。

蔡医生伉俪(前中)全家福(摄于2019年圣诞节)

甘:您俩工作这么忙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兼顾孩子和教会圣工?

蔡:我们前半生为自己和孩子工作、赚钱;如今,孩子大了,没负担了,可以展开第二人生。我们六十多岁了,自认时间不多,想把这最后的时间奉献给神。

早在2006年,堂会主理——詹廷波牧师邀请我参与医疗宣教事工,我就跟团到国内外,服侍本地、泰北和印尼的弱势者、原住民;内人(陈素明医生)是从2012年开始加入教会的探访小组。

2012年,张世杰牧师来淡边堂牧会,继续给予我们服侍的机会。他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我们只是单单配合他、跟从他。他很关心会友,以身作则,我们同工得很喜乐。我是会友领袖,有时会担任主日崇拜的主席,跟张牧师搭档。教会要办健康嘉年华会、医药讲座和捐血运动,我们都积极配合。

陈:我和外子是第一代基督徒,孩子们从小在主日学成长,所以,长大后愿意受洗,也在教会办婚礼。如今,孩子们有自己的家庭了,我们平时以WhatsApp Call和Zoom保持联系,知道他们仍跟随主。我觉得,主日学很重要,能引导下一代认识神、敬畏主。

起初,我在教会不大活跃。直到2013年,张世杰牧师在教会推动探访事工,他希望所有会友都能参与。当年,有四十六人成立探访小组,每组有四五人,至2018年增至一百零四人。探访事工每个月进行两次。主日崇拜结束后,探访队员,包括儿童主日学教师、青团和少团的成员,同心祷告和分队,下午一时多就出发。去年受疫情影响,探访队员剩下八十五人,多是乐龄者,我们不鼓励他们外出。为遵守防疫措施(SOP),我们减少探访队员人数,每组减至二三人,共用同一辆车。

甘:促使您俩不断往外传福音的动力是什么?当你们累了,如何重新得力?

蔡:以前在医院工作时,我们真是忙。常常工作了一整天,休息几个小时,就继续从凌晨五时开始工作到翌日早上八时,才能休息;日复一日,休息的时间不多,迫使我们要分秒必争,要不停地工作,好完成工作。很多病人饱受痛苦,我们常清洗他们身上的伤口,慢慢地洗,直到他们康复为止。在医治各种病人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以耐心关怀人、了解人。这样的服侍经验对我们而言,很宝贵。

陈:我们是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谁生病了,不管是什么病,都可以找我们看看。

我们探访的对象,多数是病人。我觉得,神让我们当医生一定有其旨意。我们当医生不是单单看人的病症,而是对方可能是我们日后应该要关心和探访的对象。

张牧师早已传授探访的技巧,让我们和弟兄姐妹找出能关心的对象。去到对方家里,或其他地方时,我们要怎么说话、由谁开始、谁要祷告、谁该做什么……我们(探访小组组员)能不断从中累积经验。我认为,如何替人祷告的这种培训很有用!

探访人这么多年,我们不觉得疲累,反而喜乐,尤其是看到自己家里的人也归信主耶稣!身为医生,我们医人、救人,使人痊愈,当然高兴;看到他人得着救恩的福气,我们更高兴,也乐意继续传福音。

甘:他人拒绝福音时,您俩有何感受?请说明传福音者应有的心态和继续从上支取力量的诀窍。

蔡:被拒绝后,我们自然会有些失望。但个人能否信主,完全是神的作为。今天向人传福音不成功,不代表以后会一直失败。我们会继续关心对方。很多人信主前,也很抗拒福音,若传福音者少了一点毅力,恐怕不行呢。

张牧师尽力传福音,一直撒种。很多时候,我们跟在张牧师身边,目睹张牧师如何关怀人和向对方解说我们的信仰,再慢慢传福音给他们,自己也有些得着。所以,我们的探访队伍尽己所能地传福音,等到时机成熟了,我们就能请张牧师来帮忙收割。

我知道有个牧师在老人院服侍。他每天只是单单地照顾他们,供应他们所需的。有一天,一些老人家主动走进这位牧师的办公室,说:“我要相信耶稣”。关怀事工有多重要,由此可见。

陈:不管是探访前、中、后,我们都会遇到很多拦阻。我们拨电给对方,对方要么不接听,就是一直要求将探访的日期和时间延后。其实,他们不是拒绝我们,而是拒绝父神。有时,我们依约来到对方家门口了,对方明明就在屋里,却说自己没有钥匙,不能开门。

对我们而言,这些都是小问题。我们相信,若神愿意,祂会成就一切。当事情发展到后期时,我们总是能看到上帝奇妙的作为。

甘:探访他人时,你们的重点是什么?请从你们的环境中,分享新人信主后的见证。

陈:我们会先探访和关怀本堂会友,然后是非信徒。现在不能登门探访,我们就通过电话/手机,继续关心和代祷。

今年7月,我们将外出探访的事工,改在线上进行,这是张牧师的建议。我们藉WhatsApp和视频通话探访对象,每周一次。虽然线上探访的效果不如实体,但同样能传福音。我们相信,上帝让我们成为医生,使我们比较容易接触到其他有需要的人。有些病人喜欢医生来探访。我们就透过这方式,慢慢引领他们归主。

探访团队看重合一的心志。因这不是个人的事工。所有服侍人员要发挥恩赐,跟事工团队配搭,才能成功带人来教会,甚至不是带领一个人,而是带领对方全家信主。

我没要求自己今年一定要带领多少人信主,完全是凭主神带领。感恩的是,我有时会看到全家人信主的见证。近几年,神赐福我们教会连续四年成长,即每年受洗的人数和新会友都超过10%。我们连续四年获得年会颁发的锦旗,教会的财务也有成长;可惜,在疫情笼罩下,整体数目稍微下跌了。

我加入探访事工至今,坚信父神必定会赐给我们能力来完成祂要我们做的事。一般教会会为各种事工拟定不少计划和策略,但神会按其时间和方式来完成。我们只管做好自己的本分,然后,把其他的都交托给上帝掌管。

蔡:怎样带领人信主?我这里有个例子。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常常骑着脚车,来我诊所买药。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应该要去他家探访他,便告诉他,我教会每个月会派米、油、干粮、饼干这些物资,问他要不要?他很快说:“我要。”但过了一会,他犹豫了,说:“教会的啊,那教会的,我就不要了,免得教会要我信主。”我说:“你再考虑吧。如果你要,我会帮忙拿给你的。”过了几天,他来了,说“要”。我们就安排给他。过后,我鼓励这老人亲自来教会领取物资。他就开始来教会了。

有时候,我会邀请这老人和他的家人出席教会的活动。有一天,老人家的女婿告诉我教会的一位弟兄,他孩子五岁了,还不会讲话。这弟兄就邀请张牧师为他孩子祷告。祷告几天后,这小孩子就第一次开口,讲了几句话!这家庭大受安慰。他们就每主日来教会崇拜了;一年后,女婿全家信主。我们继续关心他们。接着,老人的妻子因病入院,她受洗两三个月后就回天家。这老人感激教会热心援助,继续留在教会;最后,老人终于信主了。

陈:探访这么多年,如何实际地传福音和服侍人,我们倒是有四项心得:第一、务必要靠神,求神叩门,让人打开心门;二、靠祷告;三、靠牧师:牧师是我们的火车头,火车头不动,后面的车厢也不能动;四、靠团队合作。

传福音的事工,人人有责。哪怕我们只是付出一点点,或不经意地付出,就能帮到,甚至救到他人。只要有心有力,我想,我和外子会继续探访。

About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