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跨国交流专题研习
报道:张楚琴、吴姮霖 2019年12月22至31日,本人与同工——吴姮霖姐妹(卫理救援赈灾干事)、李佳桦姐妹参与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新南向计划”举办的第二届“原住民跨国交流专题研习”,共有二十四位马来西亚的代表出席,参与者多是大学生和大学教授。我们藉此体验和学习发掘、认识原住民的文化。 左起为李之英、李佳桦、韩春梅、柯玉卿(高雄市鲁凯族语支援教师)、高雄师大事务处的刘小姐、张楚琴和吴姮霖。 谁是原住民?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世界约有三亿七千万以上自我认同为原住民族的人,占世界百分之五的人口,其中约有五千种原住民族群 1。根据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的报道:台湾原住民族与世界南岛语系民族的关系是在汉人大规模迁居台湾之前,台湾早已为南岛语系民族所居。南岛语系民族是指分布在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上,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屿的族群。东至南美洲西方的复活岛,西至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北起台湾,南至纽西兰。 (图片来源:www.pro-classic.com) 研习会八天课程的专题讲座,包括“透过人类学的滤镜看世界”、“那山那人那排湾族”、“排湾族与鲁凯族纹手文化”和“熊鹰羽毛利用与冲突”。其中四天出外参观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神山部落、来义原住民文物馆、古楼部落和小林部落。主办者将整体活动安排得很贴心,活动流程顺畅,专题内容和主题表达也易懂。 排湾族与鲁凯族纹手的文化,让我印象深刻。原来纹手是身份象征的图腾,贵族女性纹手不但是阶级的表征,其图案更代表深厚的家族文化意涵。目前有一群年轻人决心将祖先纹样刺在身上和手上,希望保存文化印记。鲁凯族的贵族以上阶级也有装饰特权,如熊鹰羽毛、琉璃珠、特殊图案(人头纹、百步蛇纹等)。 12月25日,我们到鲁凯族部落参访一间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天主教耶稣圣心堂,教堂里有一百张脸部向右看的原住民人形椅。“向右看”是面向讲台,更有侧耳倾听的意思,而且每张椅子背后还揹著原住民编织的背包,内有圣经,充分流露出完全原味设计的匠心。这些人形椅也使圣心堂列为世界特殊教堂之一。这就是原乡教堂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信仰与在地文化的完美结合。 排湾族贵族纹手(图片来源:liuqiu-china.com) 12月28日参观的小林部落(大武珑族),曾是位于甲仙美丽山间的部落小林村,因2009年莫拉克风灾(又称八八水灾)而罹遭灭村之灾,有四百六十二个村民遭土石活埋,幸存者被迫迁村,来到三个社区,寻觅生活的出路。一群原民青年便返乡寻根,渴望恢复自乡文化;他们学习文化、学习传承、学习找回本族共同的记忆。我们能在这里深深感受到他们对自身文化充满热诚。 小林村民大满舞团团员呈献精彩的歌舞 这次的原住民专题研习,我们受益匪浅: 一、提升个人对台湾原住民的文化知识,也提醒自己所忽略或不足之处;更深认识和进一步了解马来西亚原住民的作息、历史和文化。 二、当我们服侍原住民时,要更深地认识或探讨其社区,提升社区发展的部分,助原住民社区了解自身权力和发扬独特文化。 三、以人类学的滤镜来看世界,进一步认识人类学的研究如何改变世界和社区。 四、台湾原住民很有创意,融合艺术和文化传统为各部落特色。就算是一首歌谣、舞蹈、服装、古董、感动的故事和菜肴等,都能完美表达自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