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经看贫穷与慷慨(上)
文:李祖国(年会经济部主席) 贫穷的课题,在圣经新旧约里层出不穷。旧约圣经的许多经文,提到耶和华是孤儿寡妇的上帝,为受压迫的人民伸冤,更立下律法保障穷人的权益,鼓励上帝的子民善待寄居者(申10:18;诗146:9)。新约时期,从主耶稣的教导和追随祂的群众来看,处处可见延续旧约维护弱势群体的轴心价值。 我曾负责卫理公会原住民、外劳、难民和无国籍的宣教事工。六年前,我国半岛发生大水灾,我便成立卫理公会救援赈灾事工(MCRD),服侍弱势的边缘群体。他们长期处于被剥削、歧视、贫穷和制度霸凌等不公不义之处境,让人痛心。 谁愿意挺身而出,为他们发声请命? 本文尝试从四个角度浅谈“贫穷与慷慨”的课题,反映我们社区散居群体(diaspora)的困境: 一、旧约摩西的律法; 二、耶稣生平、祂和门徒的对话/教导; 三、使徒保罗、初期教会援助窘迫的教会; 四、约翰·卫斯理管理金钱的三个规条。 旧约摩西律法 人人平等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要按着人名的数目,将地分给这些人为业。人多的,你要把产业多分给他们;人少的,你要把产业少分给他们;要照被数的人数,把产业分给各人。虽是这样,还要拈阄分地。他们要按着祖宗各支派的名字承受为业。要按着所拈的阄,看人数多,人数少,把产业分给他们。”(民26:52-56) 摩西平均分配土地的做法跟当时的迦南地王国明显不同,土地拥有权都落在统治者手里。当时是农耕经济,土地是生产的资源,拥有土地就成了人民经济收入的保障,若土地落在小部分“贵族”手里,大部分人民便成了这班特权阶级的奴隶,国家经济将趋向两极化,富者恒富,贫者恒贫。平均分配生产资源是摩西律法的基本价值,显示耶和华上帝慈爱和公义、尊重每个人的基本人权、人人平等的大公社会。 称职的好管家 “地不可永远卖掉,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不过是客旅、是寄居的。”(利25:23) 摩西律法力求平分土地资源,其重要观念之一,是一切财富都属于和源于耶和华上帝。上帝把“使用权”委托给人,人扮演管家的角色。管家的职务是根据主人的意愿而行,在享受主人赐予丰裕资源之余,上帝的心意是要我们成为管道或器皿,即成为缺乏、脆弱的贫民之祝福。 法中有情 “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你即或拿邻舍的衣服作当头,必在日落以先归还他;因他只有这一件当盖头,是他盖身的衣服,若是没有,他拿什么睡觉呢?他哀求我,我就应允,因为我是有恩惠的。”(出22:25-27) “你在百姓面前所要立的典章是这样:你若买希伯来人作奴仆,他必服侍你六年,第七年他可以自由,白白地出去。”(出21:1-2) 以上这两段经文充分表示上帝要祂百姓建立富有恩慈与和谐的社会,好反映上帝慈爱、怜悯和公义的属性。更精彩的是,上帝精心设计一套让穷人/奴仆免于长期受困于制度的霸凌,法中有情,“为奴六年后,第七年重获自由”,以法律保障奴隶自由自主的基本权益,能重头来过,翻身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