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10月号

芙蓉牧区一百一十五周年纪念典礼

8月20日上午九时,芙蓉达成卫理以勒布道所(乃市价逾百万令吉的双层店屋)进行奠基礼,出席者包括堂会会友领袖——张伟善、执事会主席——王来福、教区会友领袖——吴永基医生和黄迪华牧师等等。   十一时三十分,芙蓉船头卫理美会布道所思源楼举行动土礼。此古色古香、优美典雅的布道所已有近百年历史,曾关闭了逾二十年,直到六年前,在南中教区长——周隆捷牧师带领下,重启布道事工。感谢主! 下午三时,龙城佳恩布道所举行成立牧区感恩礼拜。牧区的主理和传道分别是周隆捷教区长、杜国泉(见图左四);陈妍霓(左三)是会友领袖。感谢主! 晚上七时,芙蓉牧区庆祝宣教一百一十五周年纪念感恩庆典爱筵,席开一百一十五桌。牧区捐助三间华文中学的五十位清寒子弟,每位得二千令吉,共十万令吉;捐助南板建校基金一万五千令吉。 出席者包括吾会会友领袖——李祖国、南中教区会友领袖——吴永基医生伉俪。千多位来宾皆得雷周隆捷教区长、牧区会友领袖——张伟善、执事会主席兼庆典筹委会主席——王来福热诚接待。在此也感谢全日接待兼任本人司机的林福财执事。感谢、赞美主!

仁嘉隆布道所开幕礼

8月14日下午四时三十分,巴生港口设于仁嘉隆的布道所(三间店屋合成),举行盛大的开幕礼,离东禅寺只有咫尺之遥。教会主理是林梅凤牧师,会友领袖是黄文光。 当天,约二百多人出席,包括杨锺禄教区长、吾会会友领袖——李祖国、副会友领袖——林志强、吾会布道部主席——钱本华、教区会友领袖——张上明、当地村长和数十位村民。

万挠菁乡岭布道所成立牧区

8月13日下午四时,万挠菁乡岭布道所成立牧区暨设教十九周年感恩礼拜,堂会代理是白洋滔牧师。出席者是郭进吟教区长、吾会副会友领袖——林志强、教区会友领袖——吴裕禄、母堂代表——王培荣和黎汉亮、祖母堂代表——钱本华等人。 傍晚六时,众人来到酒楼享用爱筵,席开三十三桌。牧区会友领袖是郑福志弟兄、执事会主席是余君璧姐妹、方小和弟兄(副)、文书:张桂明姐妹、财政:黄彩玲姐妹。

新加坡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代表来访

8月10日中午十二时,新加坡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一行九人(包括牧职部、会友事工部和教区长),在新加坡年会会长张振忠牧师(博士)带领下,专程莅临吾会,进行交流。我们有个美好的团契,彼此乐于交流。 由于历史、文化、语言、地理、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当接近,马新乃一家!故,我们认同两个年议会每年轮流互访一次,以促进彼此的关系。  

丹绒加弄牧区新圣殿奉献典礼

8月7日下午四时,丹绒加弄牧区举行设教五十一周年暨新圣殿奉献典礼,约三百人出席崇拜圣礼。爱筵设于当地华小,席开四十桌。出席者包括杨锺禄教区长、吾会会友领袖——李祖国、中四教区会友领袖——张上明伉俪和吾会财政陈瑞安等等。 新圣殿的建委主席是黄泉泰。在爱筵上,郑雅桃执事任司仪,牧区会友领袖——陈加恩述史。感谢神!牧区的建堂计划已耗时三十七年,教堂土地由已故的陈添伙弟兄奉献,建筑费高达一百六十万令吉。

印度卫理使徒教会第一届教牧学校

8月3至4日,印度卫理使徒教会举办第一届教牧学校;本人教导“约翰•卫斯理与卫理宗”、会长娘教导“圣诗”、吾会会友领袖——李祖国教导“卫理宗组织与行政管理”。此宣教区现有十九间教会、五间布道所、十九位牧师/传道和九百九十三位信徒,包括大人小孩。

马拉华蒂牧区设教庆典

7月23日下午三时,马拉华蒂牧区庆祝设教二十五周年纪念庆典。牧区主理是陈钦敬牧师。当天有逾百人出席,包括凌向明教区长、郭进吟教区长、黄良鸿牧师、张焕祥牧师、钟恩雄牧师和吾会副会友领袖——林志强等等。 左七起为牧区会友领袖——何悦娣姐妹和执事会主席——黄国雄弟兄

会长理事会议

7月21日早上,会长理事会在吉隆坡卫理大厦六楼会议室进行。 左起为沙巴临时年议会会长——许光福牧师(博士)、三一年议会会长——Rev. Dr. T. Jeyakumar(博士)、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长——苏慈安牧师(博士)、王怀德会督(博士)、吾会会长——莫泽川牧师、伊班年议会会长——Rev. Steward Damat和淡米尔年议会会长——Rev. C. Jayaraj。

与三个年会成契交流

7月4日早上十一时三十分,吾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和沙巴临时年议会的成年团契职员,在吾会成契团长——廖春煌医生带领下,拜访吉隆坡卫理大厦六楼,即吾会办公室。三个年会成团的职员,在此展开三天的交谊活动。

年议会祷告大会

6月21至23日(二至四),年议会祷告会在吉隆坡卫理公会进行,共有三百人参与。讲员是Erwin Widjaja(印尼),专题讲员是吾宗的王怀德会督和何强赞博士;何榕生牧师与王昆和牧师则担任工作坊的讲员。

亚洲卫理公会会议

6月16至17日(四至五),亚洲卫理公会会督/会长会议,在韩国的Kwanglim Seminar House举行,由香港的林崇智会长主持。午餐时间,与下缅甸卫理公会的新会督——Rev. U Lu Aye,讨论万宏与南板宣教事工。午茶时间,与印度卫理公会的新会督(Presiding Bishop)——Rev. Philip S. Masih,讨论印度宣教事工。

第二十一届世界卫理宗大会

8月31至9月3日,第二十一届世界卫理宗大会在美国德州休斯顿(Taxes, Houston)进行,超过两千位代表出席。主题是“一(One)——一上帝、一信仰、一子民、一使命”。吾会共有七位代表出席。 世界卫理宗(Methodist / Wesleyan)由超过八十个不同的卫斯理传统教派(Wesleyan Heritage)组成,成员来自一百三十四个国家,在全世界共拥有八千二百万信徒。 开幕礼讲员——Jennifer Wiseman(天体物理学家/Astrophysicist)和David Wilkinson(科学家兼神学家)一唱一合,以朗读<诗篇>第八篇拉开序幕,带领会众走进浩瀚宇宙,赞叹神创造的伟大! Rudy Rasmus传道是第一天晨更崇拜的讲员。1992年,他和妻子Juanita、九名会友在休斯顿创立教会,二十四年后的今天,他牧养的教会人数达九千,三分之一曾是无家可归的穷人。他以“好撒玛利亚人”为例,鼓励我们“越过马路”,走入社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来自肯亚(Kenya)的Grace Imathiu牧师,是年轻人的“抢手”(in-demand preacher)讲员,曾多次受邀担任国际基督青年大会及澳洲基督青年大会讲员。她以“慈父与浪子”为题,带领会众查经,讲到父亲迎接小儿子回家的那一幕,她把讲台边的花瓶(自备)摔在地毡上,令人惊讶! 她藉此强调,父亲为要孩子回家,把身段和尊严全摔了。浪子的比喻,本是会众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但Grace Imathiu牧师深入浅出,精辟道出一般人对此经文的刻板认识。她说:耶稣在本文讲述一个家庭故事的比喻,原没有题目。圣经的编辑冠以“浪子的比喻”为题,好处是能助读者对文字里的中心思想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会把故事锁进一个框框,错误地假设题目是故事的主要内容。题目使人怠惰,限制了联想和创造力,使一则原本充满生命的故事,失去应有的光辉和渗透力! 下午的工作坊,除了精彩的主题信息,大会也邀来多个世界级的教会领袖和当代知名的神学家任讲员;题目围绕着主题的四个轴心思想:一个上帝,一个信仰,一个子民,一个使命。内容包括传统、核心信仰与价值/基督徒与回教徒的对话和协作/社会公义和圣洁/移动的世界:移民/亚太地区卫理公会的教育:创新和发展/卫理人:如何对抗饥饿、人口贩卖、宗教协作推动和平进程等。 本会会友领袖——李祖国弟兄因负责年会外劳和难民福音事工,选择“移民”的工作坊。SMU Perkins神学院教会与社会学教授——Dr. Harold...

卫理妇女会第四十一届常年代表大会

卫理妇女会第四十一届常年代表大会暨四十周年纪念感恩庆典,于9月10至12日,假吉隆坡文雅酒店举行,有三百一十五人出席,包括缅甸曼德勒卫理公会姐妹会的十二人,以毛富银传道为首。 华人年议会会长——莫泽川牧师在开幕典礼暨圣餐礼拜上证道,讲题是“侍奉的代价”(罗12:1-2;太26:6-13)。他说,卫理妇女会在本届进行四十周年纪念庆典,而摩西一生的侍奉,是以四十年为一个阶段,可见这是神的恩典:一、献上己身侍主,是恩典与机会;二、献上全人,包括恩赐;三、献上全人为“活祭”,才能听主声音。他奉劝姐妹们要“以身相许”,仰赖神的恩典。接着,莫会长主持圣餐礼,郭进吟教区长、凌向明教区长和何榕生牧师襄礼。 年会妇女会会长——张鸣凤,向会众介绍嘉宾,即加拿大的董雅茜姐妹(妇女会前会长)、历任会长与缅甸的姐妹。董姐妹把第一届至三十多届妇女会常年代表大会的三十五本手册送给妇女会。她笑称自己当初被迫加入妇女会,侍奉至七十岁,并以经文“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与大家共勉。 缅甸的代表——赵美菊姐妹致词时,感谢年会妇女会之邀,得以与大家在主里相会。据她所述,曼德勒卫理公会于1985年成立姐妹会(三十多位成员),现有探访队、伙食小组和儿童事工等等,她希望大家能为她们代祷。接着,凌向明教区长以“宣教的心”(约4:6-29)为题,阐述撒玛利亚妇人透过亲身经历主的见证,向村人传福音,这是最好的宣教法。晚餐后,大会进行圣经测验与背诵经文比赛。 何榕生牧师是次日晨更的崇拜查经员,以“使徒行传与教会”为题,讲解<使徒行传>1至12章,强调圣灵工作的重要意义。他勉励姐妹们应学习交出主权、被圣灵充满,不要把信仰宗教化,而是要把信仰生活化,让耶稣的道成为生命之道。 大会主题信息“靠主圣灵,布道我行”(帖前1:4-5),由杨锺禄教区长主讲。他说,布道成功的五大因素,即言语(须开口传讲神的道和福音)、权能(传讲福音是带有能力的)、圣灵的同工、有充足的信心,以及布道者的为人。 下午,四十周年纪念感恩崇拜典礼假吉隆坡卫理公会举行。莫会长以“四十年来恩典路——姐妹们,起来侍奉”(士4:1-10)为题,讲述圣经中妇女的侍奉角色,劝勉姐妹们应当回应神所给予的机会,顺服和祷告,并对神有信心。年会妇女会迈入第四十一年,他宣告:“姐妹们,起来!携手同心走天路”。晚间六时,大家移步到尊孔独中同享爱筵,席开九十六桌;同时为淡江卫理公会妇女及儿童服务中心筹款。张汉林牧师任嘉宾,在台上献唱多首动听歌曲。此外,还有芭蕾舞、魔术表演和山地舞等精彩节目;节目结束后,何汉寅教区长率众作祷。 第三天晨更崇拜,何榕生牧师藉<使徒行传>的信息,强调信徒要祷告,学习等候圣灵的降临,并以猎人的心态,时刻跟随主脚踪。接着,杨锺禄教区长主讲“靠主圣灵,布道我行”的重点,提出布道者须具备的内涵与素质,是六个C——怜悯(Compassion)、文化(Culture)、内容(Content)、把握(Confident)、委身(Commitment)、呼召(Calling);教会最不可缺乏的,是顺服和训练。 来到瞩目的颁奖典礼时,由顾问莫会长娘和历任会长颁奖。圣经测验冠、亚、季军得主为林亚华(北部)、谢桂梅(中二)、萧美兰(北部);六十一岁及以上朗诵〈诗篇〉比赛冠、亚、季军得主为杨雅荀(中四)、陈奕兰(东部)、黄秋雁(北部);六十岁及以下冠、亚、季军得主为戴慧丽(中四)、卢巧玲(曼绒)、贺来英(中二)。此外,陆颜玉琴(师母)赠送新书《新妇的代祷》给年会妇女会。 闭幕礼上,郭进吟教区长以“约拿书在讲谁?”(拿1:1-3,4:10-11)为题,勉励姐妹们要回转向神,透过祷告亲近神,接受神的铸造,完成神所托付的使命。他说,〈约拿书〉彰显神极大的慈爱,身为神子民,我们要拥有上帝宽大的心胸和普世宣教的心。最后,他为大会能圆满结束作祝祷。午餐后,散会。   2017-2018年职员表 会长  :张鸣凤 副会长:叶月娥 文书  :陆素梅 财政  :潘秀英 灵修干事     ...

迎难而上——李玉香牧师

受访者简介:来自森州瓜西(Juasseh)县,旅居国外多年,曾在英美、印度、中国、澳洲……证道、传福音;在国内建立多间教会,已婚。 氓,流亡之民。 流民,是中国早期对转徙四处的无业游民之称呼;因天灾、苛吏、战乱等,致使农民逃荒,沦为流民。 当今,世界流民不减反增,涌向国外,又称难民,比外劳更不堪。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报告,2015年,因種族、宗教、政治迫害,流離失所、逃亡他国的难民人数,已逾六千万。   当难民叩门…… 2010年正月第一个主日中午,李玉香牧师在加里尔高峰花园(Puncak Jalil)的教会证道后,如往常般,与会友交流。忽然,有一群父母带来十多个孩子,哀求李牧师教孩子们念书,更带领李牧师察看自己在无拉港(Balakong)的住区。那是心酸的一幕,目睹大批无助的妇孺、幼童坐在地上,赤贫如洗,李牧师潸然泪下,深知这些缅甸钦族难民需要什么。 孩子们全都不识英语,她为年纪不同者分班,从ABC教起;教堂从此肩负难民学校的功能。起初,她每个星期两三次,去无拉港、加影、安邦和蕉赖接学生;但,学生的成绩进展不大,她干脆每天载学生来上课。 李牧师苦苦思索,如何使学生踏入大学门槛?掌握课本重点为其一,写字也得下功夫;学生的字不美,她就督促他们擦掉、重写。她单是买书就用尽自己多年的储蓄,发给近百人,仍不敷。她惟有上网向美国差传教会求援,对方除了赠送精美的新课本,也提供一系列的文凭课程。 万事互相效力之一,是联合国官员登门。我国难民署每两个月调查滞留本国的难民现况,包括打工范围和孩子的教育(若家长不送孩子就学,将被罚款)。流落异国的难民,打散工维生,三餐不继,如何顾及教育?难民无法在正规学校上课,而难民署所作的极其有限,却要家长自己想办法。官员得知李牧师办校,上门调查。有别于本地其他难民学校,官员惊于这里的学生会说英语和写英文,便发认证给李牧师,让她向难民署领取津贴。 难民署不时介绍新难民到李牧师所办的学校;然而,这六年来,李牧师去了几趟位于吉隆坡的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UNHCR—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才领得两次津贴,即三千令吉(2012)和两千令吉(2016)。李牧师早期维修载送学生的货车,就花了逾四千令吉;但难民家长透露,有些以宗教为教育宗旨的难民学校,一年可得几十万令吉,学生在家、在校使用的语言,仍是母语。   办校艰史...

在山那边——寻访柏格理牧师的福音果子(上)

在吉隆坡国际机场的候机室里,我虚弱地靠在椅背上,趁还未登机前发短讯给太太安妮,告诉她不必担心我,因为上帝会看顾、保守;同时嘱咐她也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 期待了近一年,眼见即将踏上贵州访宣之旅,未料在启程的一个星期前,我竟与太太同时确诊患上骨痛热症。那几天,我头疼欲裂、食欲不振、高烧不退、全身关节疼痛,只能躺在床上,一起身即天旋地转。关心我的姐姐、牧师,以及一些主内弟兄看到我的病情,都苦口婆心地劝我留在家调理身体,认为我不适出远门。太太知道我固执,起初不敢说什么,最后还是忍不住开口。但我实在放不下心中那一份承诺! 眼见出发日期一天一天迫近,我心中非常焦急,一直呼求上帝医治的奇迹出现。就在血小板回升至最低的正常水平内第三天,我拖着简单的行李,带着牵挂家人的复杂心情出发。这次的访宣队共有五人:除了我,还有周隆捷教区长(“老马识途”的领队)、张世杰牧师、南部教区成年团契团长拿督罗训顺与其夫人拿汀苏玉女。 我们在广州转机,然后,直飞贵州的省会——贵阳。第一次踏上贵州的土地时,迎接我们的,已是夕阳余光。贵州圣经学校的周校长(牧师)亲自接机。后来几天的旅程里,他不单充当我们的司机和向导,还非常尽心地照顾我们吃、住各方面的需要,真谢谢他!我们也在漫长的车程和辗转难行的崎岖山路上,有非常美好的分享与交流,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贵州教会史与现况。   (一)山上的大花苗教会 这天从贵阳启程,直奔三百六十公里外的威宁。贵州地势多山,平均海拔一千一百公尺,是中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也因为山多导致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落后其他许多省份,属于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我们途中用午餐,下午到达威宁。略休息后,就出发,探访山上一间大花苗教会——基督教妈拉冲福音堂。贵州所有的苗族教会,几乎都可追溯自柏格理牧师(Rev. Samuel Pollard)当年的宣教事工。 在半天漫长、难行的车程里,我非常不舒服。看着绵延的高山,我想,我们今天乘车而来,尚且觉得辛苦,那一百多年前,柏格理牧师和其他在贵州、四川、云南宣教的西方宣教士,是怎样一山又一山地寻访在山那边,散落在不同地方的苗族村寨?他们到底怎样在山里劈石开路?这需要多大的体力、毅力和热忱?这些碧眼金发的外国人怎么会愿意离开舒服的家园和亲人,飘洋过海,深入中国贫瘠的内陆?保罗的宣告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林后5:14) 颠簸了一个小时多,辗过无数大小的坑洞和裂沟,我们终于来到山上。基督教妈拉冲福音堂的苗族弟兄姐妹,已经在礼拜堂前列好两排队伍,身穿大花苗民族的传统服饰,欢喜地唱欢迎歌,热情地欢迎我们。眼看他们纯朴脸孔上真诚的喜悦,耳听手提风琴伴奏的二重唱美妙歌声,一天的辛苦和疲惫已被洗涤干净! 我们与教会的长老、两位传道、两位实习神学生交流,询问教会现况,商讨日后合作的范围,并为他们带来马来西亚弟兄姐妹的关怀和心意。教会的姐妹们殷勤、忙碌地预备晚餐,招待所有出席者,我们得以品尝地道的苗族农家菜。 这间教会有许多特别之处: 一、全体会友列队,以天籁般的歌声欢迎访客; 二、在教会聚餐,姐妹和客人先吃,弟兄在后; 三、聚会至少三小时; 四、聚会时,男女分开坐; 五、每位来访的客人都要上台分享信息,或见证; 六、以起立唱歌回应讲道信息中认同,或感动之处;...

布道成功的五大因素(帖前1:4-5)

保罗总结其布道法能成功,有五大因素。这五大因素至今没变:   一、言语 福音必须由人来传,最主要的仍是藉着言语传讲。今天已来到多媒体信息化的科技时代,但人们主要仍是通过听见人以言语传福音而信主。极少数是从平面媒体,如文字和那些从异象、异梦,或其他途径而信的;不包括影片录象/电视/网络布道等多媒体,因这些主要仍是通过人的话语而表达,但不能取代人用口传。否则,宣教士就不须到危险地区宣教了。 我们固然可以诸般智慧,用各样方法传福音,但最基本、最重要的,仍是透过我们的口,用言语去讲!生命之道必须用生命去见证、去传达。言为心声,言语代表传讲者的心和生命。商品可用无生命的广告,就能达到畅销的目的(但多数广告也仍须用人的言语才最有功效),但福音必须用有基督生命的人去传给人。 每一位基督徒都应该主动找人传讲耶稣,见证基督。我们的口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报福音、传喜信”讲神的道(罗10:15)。我们要教导、鼓励、劝导每位信徒都学会主动开口,向人传福音、讲真道。许多忠心的神仆,为了传福音,学习外语,到偏远地区布道。我们几乎都是他们所结的果子!就以巴生堂为例: 巴生卫理公会的历史,始于1898年。1897年,英国宣教士——Rev. Dr. Wm Kensset(早期信徒都称他为“卫医生”)到吉隆坡开设MBSKL。第二年,神感动他与另一位同工Rev. Samuel Abraham来到巴生,用闽南语向巴生的福建人及用淡米尔语向印度人传福音。卫医生是英国人,来到巴生,他向华人讲福建话、他的同工Sam Abraham向印度人讲淡米尔话。 巴生堂现在支持本堂或本国华人宣教士到超文化地区宣教,有一位能用柬语、一位用尼泊尔语、一位以南美的Quechua语,与当地人沟通、布道。我们在能用母语的本地,岂不更应努力地为主作见证? 我们能讲多少种语言,就能向多少人传福音。但,最要紧的是,要主动开口。主耶稣说:“一个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会说出来”。如果基督活在你里面,你开口,人们才会听见基督、看见基督。我常教导信徒,随时有机会,总要开口向人作见证。巴生堂有十几位门徒每周藉探访布道,有几位每周六到医院布道,所接触的病人有半数愿意信主,平均每个月有近二十人决志信主。   二、权能 传福音固然须藉着言语,但超越言语。福音是神的大能。用言语传福音能有果效,不单是语言的力量,更是福音本身的能力(罗1:16)。当人介绍耶稣基督,讲解祂所作的救赎大工,便能释放福音的能力。<使徒行传>记载,使徒们从耶路撒冷直到罗马,福音所传到的地方,改变许多人的生命。那是福音的大能(罗1:16),是出于基督的权能(太28:18),也是圣灵的能力(徒1:8)。   三、圣灵...

二十年(1996 -2016)的师母心路历程

1990年6月,我进入砂拉越的诗巫卫理神学院预备班,接受两年半的装备后,就到西马——马来西亚神学院完成最后两年的神学课程。我一心一意想着毕业后当传道和牧会,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师母。 但在1993年,神安排我在马来西亚神学院遇上现在的外子!毕业后,我回砂拉越,在常青木山牧会一年,就嫁到西马。 我们在1996年1月1日结婚。不单是黄家小女儿,这一天,我多了好几个身份,传道娘是其一。我开始以传道娘的角色,正式“上班”。 新婚时,我们在马六甲的万里望堂。外子已在此牧会四年(神学实习三年,毕业后正式牧会一年)。那里有一群非常疼爱我们的弟兄姐妹,常常煮马六甲各种美食给我俩享受。青少年常跟我们在牧师楼聚集,吃喝、聊天、分享生命,我们都乐在其中。感恩,万里望堂的弟兄姐妹成了我们的祝福。 然而,成为传道娘的这两年,神让我在“尚年幼”的时刻,学习成为传道娘的第一堂功课,即在言语上保守。人言可畏,在小镇的小教会里,我谨慎地操练言语,以智慧跟人交流。感谢神,让我能学习这宝贵的功课,并提升说话技巧与艺术。 1998年1月1日,我们离开万里望堂,来到吉隆坡的沐恩堂。我的“名字”也从传道娘改为师母,今年是牧养这教会的第十九年。过去十八年来,我生命经历了极大的翻转。这间牧养年轻大专生的教会,与万里望堂的牧会方式完全不一样。新的地方、新的方式、新的思维、新的策略、新的……这教会有全新的牧养方式。 在沐恩堂十八年,神透过不同的事情和环境,使我成长了。初到吉隆坡时,孩子尚年幼,加上治安问题,我都留在家里。教会都是年轻人,我没有谈心的对象,加上父母从小就教导我“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我不敢与任何会友分享心事。日子久了,心里就累积了很多不满与苦毒、埋怨与批评。但是,感谢神,当孩子渐渐长大时,外子开始带我和两个孩子参与营会,如祷告营。我很高兴,因为至少可以有一些“领受”。虽然孩子还小,我们到外聚会会比较辛苦;但是,我们就是突破这一切,一起参与、一起领受同样的异象。 沐恩堂是由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成立,主要是大专生聚会,近百人崇拜。每逢大学假期,大家就回乡,留下三十多人崇拜;要承担整间教会的经费、牧师楼的开销和牧者/同工的薪金,是非常辛苦的。我们经历了经济方面的严苛考验。起初,我们常常是到了月尾都没有薪金,要到下一个月才能领薪。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我没有为金钱而忧;然而,来到到吉隆坡这间教会,我初尝辛苦的生活,开始流泪,心中难当。 神在我的生命里雕塑我。在沐恩家第十一年,有一天,我屈膝祷告,向神呐喊:“主啊,够了,我不要再过流眼泪的日子了,我不要死在‘旷野’!”第十一年的挣扎和呼求,发生事情了。迈入第十二年,我进入不一样的领域,进入丰盛、喜乐的泉源。我在教会服侍比过去更忙、更辛苦,但,是为神的事工流泪。我找回自己,找会属于我的祝福,找回神在我身上的命定,找回我真正的身份。原来,师母是可以很轻松、很喜乐的,而且能成为别人的祝福。 2007年9月,在一个生命更新特会的夜晚里,我小女儿老三才三个月,我留在育婴室的小房间里喂奶。聚会快结束时,我被当晚的讲员——女牧师叫出来。她被圣灵感动,走到台下找我,把我带到台前,为我的服侍作祷告。她为我祷告的过程中,我不停地哭泣,长久以来因生活困难累积的压力、愤怒、埋怨、不满等等……在她每一句的祷告里,我完全得释放、医治。感谢神让我经历祂得胜的爱、医治的爱、怜悯的爱和饶恕的爱。这个夜晚,神释放了我这些年来的伤害,翻转我的生命,更新了我的生活。这一天,也是我接下来生命和服侍得以改变的一天。我视为自己的“重生日”——刘师母被改变的一天。 我从小在传统教会长大,没想过自己的服侍有一天会来到瓶颈,陷入眼泪的服侍。感谢神找回我、救赎我,让我重新归向祂,重新明白自己的定位。经过这个夜晚的服侍祷告,我的生命不再一样。我不停地渴慕神的话,不停祷告,领受很多启示,神给我很多异梦。我不懂梦的意思,神就差派祂的仆人为我解梦,让我越来越明白神的心意和在我身上的命定与使命。就这样,我的生命充满喜乐与盼望。 2009年,我的生命进入另一个旅程。我开始接受装备,预备学前幼教教育事工。这是外子在印尼领受的异象。我从没想过自己要投入这福音预工。然而,神给我的异梦,一个一个开始实现。踏入这宣教的福音禾场时,我才发现挑战有多大。我完全没有经验,自己不是这一行的,教会也没有任何人与幼教教育有关,我们竟然在懵懂之下开始。我不会,我害怕,要面对承担这个担子。在面对事情时,我总是要站在教会的立场来处理,免得教会的名字受损、神的名不得荣耀。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一生中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事问题、社区人士问题的复杂……我惟有不停地祷告、仰望神,处理一切大小事务。繁重的工作,肉体非常疲乏。每一天从早到晚劳力地工作,让我喘不过气来,担子好重。但是,神使我成长了,我经历凡事依靠祂的秘诀与得胜的力量,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如今,沐恩堂已二十五岁了。我感谢神,看见一间年轻教会从无到有,从经济不足到能成为邻舍的祝福。从眼泪到喜乐,是因为神的恩典。神拣选沐恩堂经历圣灵的大能与更新,让我们从软弱到刚强,贫穷到富足。我感谢神雕塑我、磨练我;虽然我流了许多眼泪,但我今天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 在沐恩家,年轻人都喜欢叫我“阿母”(师母别称),我们之间没有距离,外人总不明就里,我说,因为我是他们属灵的妈妈,母就是母亲的意思。每一次亲切的称呼,就是身份的认定,认可我生命里献上的这角色。感谢神,在充满年轻人的教会里,我们从青年进入成年,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经历圣灵大能工作,而带来生命改变的日子。弟兄姐妹们真实地经历这位全能神的信实、美好、丰盛……看到辛苦牧养、建立的教会,今天能如此荣耀地赞美、敬拜神,彼此同心祷告,我们都渴望看见神更大的荣耀在沐恩家! 感谢神把我放在沐恩家,感谢神让我拥有同心同行的好姐妹,感谢神感动一群弟兄姐妹愿意委身于神的家,任劳任怨地服侍,感谢神让我经历这些日子的磨练、考验、挣扎……回头一看,都是神的恩典与祝福。过去,我以为自己在家庭、婚姻、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是贫穷的;今天,我宣告我已成为富足,因我的天上阿爸父是万有的全能神,是丰盛之主。在祂里面,我一无所缺,祂使我心灵得着真正的满足。 成为师母的这二十年(1996-2016),我心感恩,走过的岁月都留下美好的回忆。过去的这一切,成为我现在服侍前进的动力。过去,我看不见,不明白;然而,我今天亲眼看见全能神美好的旨意与应许。 我感恩,自己被呼召成为神的器皿;感恩,自己被拣选成为师母。何等荣幸,何等美好,何等荣美,师母这尊贵的身份,无人可以相比和取代神给我的福分。我是独特的,无须跟人比较,我愿意在独特的位份上,服侍教会,服侍人群。 愿将一切荣耀、颂赞、能力,都归给爱我的神。 刘长武牧师伉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