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合一:从旧约重建时期思考
文:吴慧芬博士(马来西亚神学院讲师) 旧约圣经记载,当上帝的子民从被掳之境回归,回归的群体就参与重建的工作。他们重建圣殿,重整家园,重新汇集信仰文献,也尝试重构神学理解。回归的信仰群体都朝往共同的目标——重建,看起来很合一。不过,他们的合一并非彼此完全认同,或做法完全一样。情形刚好相反,他们的理念、关注和方法,有不同之处。 从<耶利米书>18章18节所见,以色列的宗教生活似乎存有三个不同的信仰传统——祭司、先知和智慧人。回归子民在当地的重建工作,深受这三派宗教领袖的影响。 祭司 在回归时期,重建敬拜生活与祭祀礼仪是备受关注的,当然这直接与重建圣殿的努力息息相关。祭司派人物着重宗教制度和祭祀礼仪的细节,也看重敬拜服侍人员的安排与素质。<历代志上下>就是出自于回归时期祭司派人物的手笔,有条不紊地记述持守节期、献祭事宜、诵读律法,还有祭司与利未人的轮值侍奉等细节。经历了王国崩溃、国民被掳与圣殿被毁,祭司们在回顾以色列王国的历史时,刻意强调以前所罗门圣殿的辉煌与荣耀。因此,祭司们在重建第二圣殿时所持守的理想,固然也以所罗门圣殿为根据。 <历代志上下>所记载的以色列王国历史,刻意突显祭司和利未人的角色。例如,约沙法王指派负责歌唱的利未人走在军队前面,一路歌唱、赞美上主,结果是上主亲自动手,歼灭敌人,犹大军队不动刀剑,就赢了胜仗(代下20章)!当雅他利亚篡位弄权的时候,是大祭司身份的耶何耶大,主导着整个政治局势——他保住了还在乳育中的约阿施,后来帮助约阿施复位作犹大王,并把雅他利亚等人杀死(代下22-24章)。此外,以斯拉是一名祭司,也是一名文士;他在回归群体当中举足轻重,特别是重建圣民和诵读律法书方面(拉7章;尼8章)。祭司派人物负责编辑律法书(或摩西五经),完成历代志史记、<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等旧约经书。简言之,在回归时期,祭司的影响力很大。 先知 后流放时期的先知角色逐渐式微,因大家的专注力放在重建圣殿的焦点上。早前王国时期的先知传言,例如<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和<弥迦书>等等,在这个时期被汇集起来和加以编辑,只有撒迦利亚、哈该和玛拉基等人继续传讲与书写下来。先知在重建方面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先知文献的汇集与编辑方面。我们看看旧约的先知书数量,就可知道先知在上帝子民当中的贡献何等大。只不过,这个时期的先知们,比起祭司派人物更着重现实社会里的圣民生活,并强调在生活中活出公义与公平的精神。 对先知而言,公义生活才是圣洁生活的表彰,上帝子民不能空有祭祀礼仪,或献祭事宜的宗教表现。所以,先知斥责表里不一的敬拜活动,并责备子民只有外在宗教行动而没有生活见证。可想而知,先知们与祭司派人物之间因信仰角度不同、重建的焦点不同而彼此产生张力,即使他们都是神职人员!<以赛亚书>58章提及禁食的争辩,就是一个例子。不过,由于回归时期的宗教活动焦点是重建圣殿,而祭司们在重建圣殿又扮演吃重的角色,所以,在这个时期,特别是在耶路撒冷城与圣殿范围的宗教心脉地带,先知的影响力没祭司们那么重。 智者 智者(古代以色列的智慧人)是经常被圣经读者忽略的一派信仰人士,他们是阐明如何在生活当中实践信仰真谛的哲理人士。在回归时期,他们的角色也很重要,特别是教诲子民、摘写经书和信仰反思的层面。回归时期也是信仰重整时期,有些人尝试理解:为何上帝容许不幸与厄运发生在正直人身上,为何无辜的人也遭受亡国与被掳之痛,为何死亡临到义人与智慧人,为何上帝对欠失公义的社会坐视不理等等。 当然,比较积极的一群也尝试重建流放之后的新生活,他们解说敬畏上帝、生活抉择、善恶之分与品格塑造的重要意义。如果上帝的子民要避免重蹈流亡与不幸的覆辙,就要立志整顿生活,调整正确的信仰方针,并在生活中择善弃恶、敬畏上主。在旧约经书中,智慧派人士完成的篇幅较少,但也非常重要,如<箴言>、<约伯记>和<传道书>(或称智慧书卷),包括<诗篇>里的一些智慧诗(如<诗篇>一、<诗篇>一一九)等。 换句话说,祭司、先知和智者,在回归时期,各别带领上帝的子民朝往不同向度的重建,他们在宗教事务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角色有时会混合,并不完全分得清楚;不过,他们的异象一样,就是藉着敬畏上主和忠诚守约来重建信仰生活。他们的根据点和强调也一样,就是律法书,所以,他们都强调熟读律法,而且活出律法的精神。他们不同的地方,主要是理解律法书的角度不同,以及实践信仰的方法不一样。 今天,上主也藉着不同的人,在各处进行建造工作——建立敬虔的子民,建构健康的社会架构,建造正确的价值观。多元文化的信仰群体,虽有各自的处境关注,却也纷纷怀着奋兴的火热,期盼活出大诫命,努力完成大使命。而马来西亚的基督徒群体,除了呈现不同族群的文化,语文、宗派、教会文化、敬拜礼仪、神学观点也因教会增长而出现多元的现象。 简单来说,拥有先知式思维的基督徒,会着重以实际行动来活出圣经的真理。他们会强调在马来西亚的社会生活里活出公义的精神,因此,他们正视社会的问题,也参与改变社会的活动。从祭司派的出发点来思考的基督徒,则看重教堂内的敬拜礼仪与基督教的制度体系。他们受益于宗教形式,看重传统,强调秩序与灵性塑造。而智慧学派的基督徒,会藉着真诚的生活反思来体验信仰和实践信仰,他们不拘泥于礼文、章程和形式的束缚,反而会质疑传统可能带来的信仰迷思。 为着各自所热心的任务,我们会产生不同的圣经诠释角度,我们也有不太一样的实践信仰之方法。于是,弟兄姐妹有时产生彼此问责、辩解与对峙的紧张关系。不过,不同不一定会产生分歧,因多元当中依然可以合一。况且,我们都需要对方的恩赐与力量,成为一个侍奉上帝的团队。上帝要藉着我们的多元角色、透过我们不同的装备训练与信仰经验,去进行改变世界的救赎计划。因此,拥有共同的异象,才是首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