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号

仰望岁月和蒙福的源头

文:林池爱芬 《恩典的记号》是我很喜欢的诗歌,其中两句是“走过的路,有欢笑,有泪水,都留下主恩典的记号”。回顾这三十二年来,我身为师母的这个身份,确实充满主恩典的记号,欢笑多于泪水。 我的师母历程可分成三个十年来概述: 第一个十年 1986年,我毕业于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MBS);在巴生卫理公会安排下,翌年到堂会属下的新古毛布道所侍奉。我是第一任传道,在这里开始了主日崇拜的聚会。除了证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时常一个人骑着脚车到处探访,也招收主日学学生。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我已经历开荒布道的艰辛之苦。 当地有两个老人家很希望我每个星期去探望他们,因他们都是孤独的长者。有一个婆婆靠拾荒、拾取人家不要的剩菜过活;另一个是眼瞎,身体又残障的老公公,完全不能行动,吃喝排泄都在一处。我要时常帮后者收拾杂物,替他抹身,煮饭给他吃。邻居说,这可怜的老人家临终前一直呼唤我的名字,虽然我当时不在场,但也特别难过,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亲人在他身边。幸好他信了主,上帝藉着我这个卑微的使女服侍他,直到他回天家。 次年,我嫁给林成兴传道,从此二人同心同行。在丹绒马林侍奉时,我们骑着一辆电单车四处探访。之后,我们来到加埔、巴里文打和乌鲁音南马服侍,每间教会都有令我难忘的地方。 在加埔,我们为了吸引孩子来上主日学课程,甚至到他们家里免费为他们补习。在巴里文打开幼儿园时,有一次,一个会友慌张地来找我们,说我们的住处起火了!我们慌张地开快车回去,只见整间厨房冒烟,消防车也到了门前。幸好煤气没爆炸,只是整个锅烧焦了。原来我上午出门前煲汤忘了关煤气炉。我们吓到发抖,回到幼儿园,问小朋友们:“如果老师的家被烧了,要怎麽办呢?”他们说:“我们送衣服给老师穿,买东西给老师吃。”有的说:“我们会哭。”我当场感动得泪水直流。 在乌鲁音南马堂,最难忘的是与一班青成年成立诗班小组,大胆在圣诞节举办诗歌布道晚会。我们殷勤练习了几个月。大家同心侍奉,把彼此的心联系在一起,这友情直到今天,我仍念念不忘。 这十年来,我们到过五间教会(包括新古毛),虽然经验不足,但主恩丰富,给予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第二个十年 蒙父神特别怜悯,赐给我们一个儿子。我们非常高兴。孩子从小就人见人爱,有双特别大的眼睛,又很爱笑,每一个会友都喜欢抱他。只是,他才几个月大,就患上严重的哮喘病。我们找遍附近的中西医,试过许多偏方,都无法根治孩子的病因,他哮喘的症状时常发作。记得有一次,外子在教会开会到深夜,我看着孩子躺在床上不停地喘气,心里异常焦急,惟有跪下向神求助。有些中药非常难喝,孩子喝了三四年,喝怕了,就躲在床底下,或门后,不肯喝。我们只好用针筒吸入药水,趁他不留意时把药水往他口里注射,让他吞下。 我们一面照顾体弱多病的孩子,一面忙着侍奉。我还担任主日学代校长,策划事工,参与诗班,在幼儿园教诗歌和讲故事。若非上帝眷顾,我真不知该如何度过。 孩子进幼儿园时,我们发现他因过动不能专心上课,他还有阅读障碍的问题。在他小学一到四年级之间,我们每晚都要教他做功课到深夜;但,他的成绩还是不及格。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告诉父亲:“爸爸!我很高兴,今天没有被老师打。”外子听后很难过,便替他转校到特殊教育中心上课。 在孩子成长时期,由于他是过动儿,容易冲动,时常在教会和其他人摩擦,产生不少误会,我得在他们之间调解,帮助大家彼此谅解和接纳。 第二个十年,我饱尝身为人母的苦楚。但,感谢主赐给我一个很好的丈夫,时常鼓励和安慰我。他也是一个很好的父亲,很体谅孩子的处境,不断帮助他。有外子陪伴我们走过这风雨的十年,担子轻省了许多。教养孩子不易,可我们不忘初心,在教会继续侍奉主。这十年来,我们服侍的教会有日拉务、安邦、文冬和哥打巴鲁。 第三个十年 因孩子有特殊的需要,外子向年会申请,希望能从哥打巴鲁派司到吉隆坡,安排孩子在特殊教育中心上课(Home School Program)。因此,孩子才学会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也克服了阅读的障碍,读和写都没问题了。...

旧约和新约的上帝

文:刘世尧(砂拉越卫理神学院讲师) 牧师,我朋友说,旧约的上帝“杀杀杀”,新约的上帝“爱爱爱”,怎么这样的?我要如何回答他? 答: 你朋友有此说法并不出奇,在教会的历史里,已有不少人提出这种论调。 例如,公元第二世纪的土耳其人——马吉安(Marcion, 85-160 A.D.),就指旧约的耶和华是个低级、邪恶和残暴的“Demiurge”(受柏拉图哲学和诺斯底主义影响的造物主概念和词汇),而新约的耶稣启示的天父上帝才是最高级的慈爱真神。马吉安否定旧约圣经的价值,甚至针对新约经卷,认为惟有保罗书信的教导是正确的,因保罗强调基督己释放人,脱离旧约律法规条的辖制了(加5:1)。 现代的西方自由派神学(亦称“新派神学”)对旧约的上帝“杀杀杀”,新约的上帝“爱爱爱”,则有另一套解释。他们以进化论的哲理解读,说圣经里的上帝也在进化!旧约的耶和华不过是一个部落的神明,即以色列人的神。祂一直进化,从爱以色列人到爱世人,从一位战神变为和平君王。 以上两种理论都不符合圣经的整全启示。 首先,旧约的耶和华有许多爱和宽恕的作为。祂为受撒但欺骗而犯罪的亚当和夏娃做皮衣,让他们穿上(创3:21)。祂处罚第一个杀人犯——该隐时,也给他存活下去的空间和改过自新的机会(创4:10-16)。祂在人类道德一代不如一代时,仍宽容、忍耐到挪亚这一代,且等到挪亚传道和造完方舟后,才以洪水审判当代的世人(创4:16-6:8)。祂更回应亚伯拉罕的祷告,应允只要恶贯满盈的所多玛和蛾摩拉城还有十个义人,就不审罚(创18:20-33)。祂颁赐的十诫,命令人要爱护和孝敬父母、不杀、不淫、不偷、不骗、不贪(出20:1-17),要爱人如己(利19:18)。甚至,耶和华爱惜非以色列人所住的尼尼微古城,城里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祂特别吩咐约拿先知传道给他们,以免灭亡(拿1-3章)。旧约的耶和华曾对叛逆的以色列人说:“以法莲是我的爱子吗?是可喜悦的孩子吗?我每逢责备他,仍深顾念他,所以我的心肠恋慕他,我必要怜悯他。”(耶31:20)对于失丧和不洁的外邦人,耶和华曾说:“我必领他们到我的圣山,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他们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坛上必蒙悦纳,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赛56:7) 新约启示的上帝,也有严厉审判和惩治的作为。主耶稣清楚地说,那些自私自利、不顾念别人需要的人,是“被咒诅的人”,要在末日大审判的时候“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太25:41-45)使徒彼得和保罗强调,基督徒因信称义和重生后,要继续儆醒地以圣洁度日,因上帝的儿女也要受审判。彼得提醒公元六十年代受逼迫的基督徒:“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1:17)保罗处理教会的纠纷时,说:“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上帝的台前……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说明。”(罗14:10-12) 公元九十年代,使徒约翰在领受的末世异象中看到,“羔羊的忿怒”临到不虔不义、迫害基督徒的人身上(启6:15-17),还有蝗虫要伤害额上没有上帝印记的人(启9:4),因他们执迷不悟,仍旧“拜鬼魔和那些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走,金、银、铜、木、石的偶像。又不悔改他们那些凶杀、邪术、奸淫、偷窃的事。”(启9:20-21)老使徒约翰更在异象中看到天使宣告:“若有人拜兽和兽像,在额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记,这人也必喝上帝大怒的酒……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启14:9-11)末世最后的七碗之灾,将临到有“兽印记,拜兽像的人身上。”因他们亵渎上帝,跟从魔鬼,顽固不化(启16章)。 因此,旧约和新约圣经启示的上帝兼具慈爱怜悯和圣洁公义的属性。这位创造主有大慈大悲的宽恕和救赎作为,也有公正严明的惩治和审判。圣经多次宣告,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34:6;诗103:8);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上帝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出34:7),因祂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来1:9)。 暸解上帝如何在历史中一致和整全地启示自己后,我想,我们要特别讨论你朋友所说的,他对“旧约的上帝杀杀杀”之印象。我猜测,他可能是指旧约五件事,即古挪亚时代影响世界的大洪水(创6至8章);所多玛与蛾摩拉全城被硫磺与火所灭(创19:24-25);全埃及的长子和头生的牲畜都在降于埃及的第十灾中丧命(出11:5,12:29);以色列人尽行毁灭迦南人与其城邑(民21:2-3,33:51-56;申7:1-6,9:3-5,20:16-18;书6:17、21);上帝吩咐扫罗把亚玛力人中的男女、孩童、吃奶的,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撒上15:2-3)。据圣经所述,前三件事由上帝,或上帝的使者(天使)执行,后两件是上帝藉以色列人的手执行。 我的研经心得是,要中肯地看待这五件事,至少要明白下列六点: 一、圣经启示的上帝是公义和忌邪的(申32:4;诗7:9;启15:4),故,管教和惩治、对付罪恶和惩罚犯罪者,甚至严厉的审判和毁灭是必要和需要的。亚伯拉罕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创18:25)保罗宣告:“上帝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罗2:6)不过,我们要记得,上帝不喜欢恶人灭亡(结33:11),而是愿万邦人人都悔改归正(耶18:6-8;彼后3:9;启7:9)。以扫罗被命令要灭绝亚玛力人一案来说(撒上15:2-3),我们要暸解的是,当时的亚玛力人住在犹大南面和西奈半岛沙漠中。他们是非常凶悍的游牧民族,以抢劫为生、杀人为乐。在摩西的时代,以色列人出埃及后来到亚洲西部,马上遭他们封锁,但约书亚领导以色列民打败他们,让这群恐怖份子认识耶和华神的名(出17:8-13)。过了约四百年,到了扫罗的时代,上帝才吩咐扫罗作战,执行对亚玛力人的审判。 二、圣经叙述,上帝在执行最严厉的惩治之前,通常有宽容的恩典期,给人回转的机会。保罗曾提醒希腊罗马世界的人:“你以为能逃脱上帝的审判吗?还是你藐视祂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祂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上帝震怒,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 在洪水灭世之前,上帝除了叫挪亚造方舟,也藉挪亚传义道,叫人悔改,甚至有解经者认为<创世记>6章3节显示,挪亚传道有一百二十年之久(参彼前3:20;彼后2:5)。 上帝宽容迦南地之亚摩利人的罪恶长达四代(四百年),才藉出埃及之以色列人的手,替天行道,执行对他们的审判(创15:16)。在这数百年里,迦南人可藉所多玛与蛾摩拉遭毁的个案(创18至19章)、亚伯拉罕的富贵和能力(创13:2,14:11-24)、撒冷王麦基洗德的见证(创14:18-19)等等,来认识耶和华。<约书亚记>指出,有悔改之心,敬畏耶和华的迦南人并没有被毁灭,就像妓女喇合与其家人、诡诈但怕耶和华的基遍人(书2:1、9-11、18-19,9:24)。 摩西曾对以色列人说明:“你今日当知道,耶和华你的上帝在你前面过去,如同烈火,要灭绝他们,将他们制伏在你面前。这样,你就要照耶和华所说的赶出他们,使他们速速灭亡。耶和华你的上帝将这些国民从你面前撵出以后,你心里不可说:‘耶和华将我领进来得这地,是因我的义。’其实,耶和华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去,是因他们的恶。”(申9:3-4)迦南地人的恶,包括把儿女放在祭坛上焚烧献给偶像、占卜、观兆、用法术符咒、行邪术、求问鬼神或死人的阴魂、乱伦、奸淫、同性性行为和人兽性交等等(申12:31,18:9-14;利18章)。...

教会的“红包”文化

会友篇 华人农历新年是游子返乡、与亲友共度佳节的大日子。春节有不少优良习俗,值得回味和保留。这里不妨谈一谈大家一直欲言又止,抑或难以启齿的教会现象,即红包文化。 派红包,是华人在农历新年期间的习俗之一。派红包,是将祝福传递给接收红包的一方,这本是一桩美事。当然,教会的弟兄姐妹也会以化妆的祝福——红包,送给牧者。举凡一些庆典(过年、结婚和家庭礼拜等等),或教牧因接受派司而迁移、退休,甚至主持丧事等等,所有由牧师主持的活动,会友一般都不吝于包一封红包给牧师,以示谢意。然而,当这些举动过于“泛滥”时,也会惹来不少争议。有者认为,牧师行使份内工作,怎能接收额外的“收入”,甚至会认为,这有“行贿”的嫌疑,或对牧者形像大打折扣,有损良牧风范。 其实,我曾听说有些独立教会的牧者,习惯为“提供的服务”设定收费的做法,让会友和非会友面对不同的价格待遇,致使一些教外人士误以为牧者有如民间传统葬礼的道士/“南无佬”一样,是按“服务内容”收费,或收取红包。 平心而论,牧者是否能接受红包呢?倘若弟兄姐妹给得乐意,对于这些馈赠,牧者当然也可以乐意接收啊!何必让牧者当得那么沉重呢?<罗马书>8章28节说明:“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而且,“做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罗4:4)给红包无大碍,但这里要处理的,是观念问题;正是教会对观念的问题处理不当,才导致教会的名声受损。 在新加坡生活久了,就我所见所闻,这里可以新加坡的华人教会为例: 一般上,牧者在外处理份内事,不能接受会友的红包,因牧者每个月的收入已涵盖这范围的工作。教外人士给予爱心红包,或应节而给的红包,甚至对外证道的讲员费等额外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馈赠,牧者得在教会行政上申报,并将相应的金钱奉献给教会。教会领袖和执事也有责任提醒会友,避免让红包的“小事”绊倒教会的牧者(或其他人)。牧者有义务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式作业,成为他人典范。因此,有效的申报机制有助于牧者向教会上级/执事呈现良好的问责文化,如传道/协理向主理申报,主理可向教区长/会长报备等等。牧者行使健全的牧职之责,让标准流程(standard protocol)透明化,既对他人有良好的交待,也无后顾之忧了。 当每一个教会持份者(church stakeholders)1 理解自己的一小步能协助建立教会的良好风气时,就能进而巩固教会对外的形像,使外界得以看出和欣赏教会的文化。 西马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牧者是如何处理教会的馈赠/红包文化呢?有请《亦师亦友》的新搭档——刘立章牧师分享对这课题的看法。 郑汉华 新加坡卫理公会武吉班让堂会友 牧者篇 派红包的文化似乎有悠长的历史,若要追溯也很难去考证其由来和意义。正如丧礼的帛金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不一样的诠释。现代普遍的诠释多半带有迷信色彩,派红包有如新年的“压岁钱”、能招来好运等等。不过,我比较喜欢解释为长辈给晚辈的祝福。 在我国北部以福建人居多的区域里,长者会送一封“见面”红包给初见面的孩子。初来的我不解,后听师母解释,我才知道有这种文化。当地派红包的风气随后发展为有报答和感恩之意,凡举结婚、丧事、退休和家庭礼拜等等,家主都会给来帮忙的亲友和工作人员红包,这些都是谢恩的实际举动。我还见过会友不单给牧者,连主席、司琴和负责音响者等人,都会一律给一封小红包“意思意思”。 在这种大文化的趋势下,牧者主持丧礼/婚礼时,难免会给人以为牧者就像民间的道士或“南无佬”收费了,尤其是以非信徒居多的家庭。据我所知,马来西亚的教会没有禁止或规范这种馈赠的形式。不过,卫理公会的《法规》(2016年版)第1512款,在殡葬礼文中提及:“如果死者为其教会会友,牧者可以,或不接受其酬礼金”;英文版则注明:“The Pastor shall...

原住民跨国交流专题研习

报道:张楚琴、吴姮霖 2019年12月22至31日,本人与同工——吴姮霖姐妹(卫理救援赈灾干事)、李佳桦姐妹参与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新南向计划”举办的第二届“原住民跨国交流专题研习”,共有二十四位马来西亚的代表出席,参与者多是大学生和大学教授。我们藉此体验和学习发掘、认识原住民的文化。 左起为李之英、李佳桦、韩春梅、柯玉卿(高雄市鲁凯族语支援教师)、高雄师大事务处的刘小姐、张楚琴和吴姮霖。 谁是原住民?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世界约有三亿七千万以上自我认同为原住民族的人,占世界百分之五的人口,其中约有五千种原住民族群 1。根据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的报道:台湾原住民族与世界南岛语系民族的关系是在汉人大规模迁居台湾之前,台湾早已为南岛语系民族所居。南岛语系民族是指分布在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上,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屿的族群。东至南美洲西方的复活岛,西至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北起台湾,南至纽西兰。 (图片来源:www.pro-classic.com) 研习会八天课程的专题讲座,包括“透过人类学的滤镜看世界”、“那山那人那排湾族”、“排湾族与鲁凯族纹手文化”和“熊鹰羽毛利用与冲突”。其中四天出外参观台湾原住民文化园区、神山部落、来义原住民文物馆、古楼部落和小林部落。主办者将整体活动安排得很贴心,活动流程顺畅,专题内容和主题表达也易懂。 排湾族与鲁凯族纹手的文化,让我印象深刻。原来纹手是身份象征的图腾,贵族女性纹手不但是阶级的表征,其图案更代表深厚的家族文化意涵。目前有一群年轻人决心将祖先纹样刺在身上和手上,希望保存文化印记。鲁凯族的贵族以上阶级也有装饰特权,如熊鹰羽毛、琉璃珠、特殊图案(人头纹、百步蛇纹等)。 12月25日,我们到鲁凯族部落参访一间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天主教耶稣圣心堂,教堂里有一百张脸部向右看的原住民人形椅。“向右看”是面向讲台,更有侧耳倾听的意思,而且每张椅子背后还揹著原住民编织的背包,内有圣经,充分流露出完全原味设计的匠心。这些人形椅也使圣心堂列为世界特殊教堂之一。这就是原乡教堂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信仰与在地文化的完美结合。 排湾族贵族纹手(图片来源:liuqiu-china.com)   12月28日参观的小林部落(大武珑族),曾是位于甲仙美丽山间的部落小林村,因2009年莫拉克风灾(又称八八水灾)而罹遭灭村之灾,有四百六十二个村民遭土石活埋,幸存者被迫迁村,来到三个社区,寻觅生活的出路。一群原民青年便返乡寻根,渴望恢复自乡文化;他们学习文化、学习传承、学习找回本族共同的记忆。我们能在这里深深感受到他们对自身文化充满热诚。   小林村民大满舞团团员呈献精彩的歌舞 这次的原住民专题研习,我们受益匪浅: 一、提升个人对台湾原住民的文化知识,也提醒自己所忽略或不足之处;更深认识和进一步了解马来西亚原住民的作息、历史和文化。 二、当我们服侍原住民时,要更深地认识或探讨其社区,提升社区发展的部分,助原住民社区了解自身权力和发扬独特文化。 三、以人类学的滤镜来看世界,进一步认识人类学的研究如何改变世界和社区。 四、台湾原住民很有创意,融合艺术和文化传统为各部落特色。就算是一首歌谣、舞蹈、服装、古董、感动的故事和菜肴等,都能完美表达自身文化。...